贸易条件的“脉冲”与随行就市的“乱套”
---从横向视角看金融危机下制成品出口价格
白 明
客观评价评价全球金融危机对制成品出口的影响,不能仅看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自身的涨跌,还需要以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制成品价格走势作为参照系,对现阶段我国制成品出口价格走势加以比较。
随着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发生变化,无论是从出口贸易来看,还是从进口贸易来看,大方向都应当是随行就市。现在的问题是,出口贸易环节和进口贸易环节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的反应并不总是具有同步性。为此,有必要针对出口价格水平与进口价格水平加以比较,亦即需要求得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从而找到对中国制成品出口价格水平变化客观评价的参照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的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来说,由于所要面对着的国际市场是同一个国际市场,无论是出口贸易的价格水平,还是进口贸易的价格水平,短期内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变化趋势理应大体相当。况且,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由于中国因素所导致。理论上,无论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短时间内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条件变化应当不会过于明显。
经过比较不难看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短短5个月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相对于上年同期的变化分别为2.77%、-0.28%、9.35%、2.79%和0.51%,基本呈现出一条倒T型变化轨迹。进出口比价关系总体上保持着平稳状态,但在极其短暂时间内也会出现脉冲式跳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某些时候中国的进口贸易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变化相对更加“立竿见影”,而出口贸易对国际市场制成品价格水平变化则较为“逐步”。
实际上,在当今国际分工格局下,由于产业发展阶段上处于后发地位,在要素禀赋上也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现阶段中国进口的制成品附加值普遍要高于出口的制成品,而低附加值的制成品在需求上往往更具刚性特征,因而前段时间中国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都遇到需求的减弱,但制成品出口环节遇到的需求减弱在程度上要小于进口环节。
借用证券市场上的一句名言:量为价先。应当看到,中国制成品出口贸易于进口贸易之间的比价之所以呈现出倒T型变化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制成品进出口贸易规模变化差异。据统计,2008年11月制成品出口数量指数和进口数量指数同比分别下降7.4%和25.2%。或许是“五十步笑百步”的缘故,制成品进出口贸易规模虽都在下降,但出口数量要比进口数量少下降17.8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2个月中,出口规模的萎缩相对于进口规模的萎缩依然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出口数量要比进口数量少下降8.9个百分点和20.7个百分点。可是,物极必反。进入2月份,出口规模相对于进口规模的这种“五十步笑百步”形势发生明显逆转。经过计算不难看出,2009年2月制成品出口数量指数和进口数量指数同比分别下降24.7%和15.1%,出口数量反而要比进口数量多下降9.6个百分点。
至于现阶段中国生产的制成品究竟更多流向国际市场还是更多流向国内市场,按常理来说,价格走势对商品的流向会起到至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国内外市场价格有涨有跌情况下,制成品自然会更多流向价格看涨的市场;在国内外市场价格均有所上涨情况下,制成品更多会流向涨价幅度更大的市场;在国内外市场价格均有所下跌情况下,制成品更多会流向跌价幅度相对小一些的市场。
现在看来,在制成品出口贸易规模总体上出现萎缩的情况下,能够“出口转内销”固然值得欣慰,但即使难以找到机会“出口转内销”,出口企业也在压缩生产规模。不仅如此,有些制成品出口价格走势比内销价格更理想一些,但出口规模依然萎缩,因而并不完全能够解释现阶段出口规模大幅度萎缩的动因所在。
由于出口在价格走势上更加逊于内销,近期纺织品、音像器材、五金制品等类别商品的出口规模的萎缩似乎顺理成章。可是,从服装、农业机械、钢铁、有色金属、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等商品类别来看,出口价格在走势上或多或少要强于内销,但出口数量依然有不同程度萎缩。除此之外,像化肥等类别商品,尽管出口价格在下跌,但出口量却不减反增。现在看来,有些种类的制成品出口是有价无市,也有些种类的制成品出口是有市无价。总之,有些“乱套”了。
就最近的制成品出口价格的变化趋势而言,无论是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走势发生偏移,还是与国内场同类产品价格走势发生偏移,均无法完全体现出随行就市。各中缘由,十分复杂。例如,由于制成品的产品差异性大,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具有不完全竞争特征。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统计数据,国际市场上光学仪器、音像器材、钟表等制成品贸易的买方在势力要强于卖方势力,因而这些制成品的出口价格的变化与出口数量的变化很可能“两码事”。又如,由于中国在家用电器、服装、鞋、船舶等诸多商品上是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大国。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并不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去“随行就市”。恰恰相反,国际市场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对中国的制成品出口贸易情况加以反应。此外,由于贸易保护主义大范围滋生,近来中国的制成品在美国、欧盟、印度等市场一再遭受反倾销和反补贴指控,许多出口企业也因此无法使用价格竞争手段去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只能够白白牺牲掉某些贸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