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经济学:人类才能活得更有人样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啥东西?》之系列
作者:王世保
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发生出来的,创造经济学的主体是那些属于人类一小部分的经济学家。无疑,经济学家是人,经济学也是要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创造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中把自己的同胞当着人对待了吗?或者说西方经济学中的人类到底是什么东西?
问人类是“什么东西”,对于这个在地球上自以为尊的生物种类而言多少有些贬低和羞辱的意味,但西方经济学中的人类的确就是一种东西,一种和那些人类所使用的工具没有本质区别的东西!
西方经济学是在英国诞生的,是在英国成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后成型的。经济学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才彰显自己呢?这就是只有当资本聚集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宰的时候,它的自我意识才会成熟。经济学就是资本的自我意识,是资本运行和增殖自己的内在精神。因此,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而那些创制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的大脑。
资本主义文明是欧洲社会在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之后走向集体纵欲的结果。原欲放纵的表现就是本能的各种欲求不断得到膨胀,包括生理欲望和物欲,其中生理欲望涉及到伦理,而物欲就直接导向了经济学。欧洲人满足自己的物欲是通过资本的增殖来实现的,于是物欲的放纵就异化成为资本的无限增殖。资本的无限增殖是通过商品的流通来实现的,即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这三个环节。它们只有处在一种正反馈的状态,才会推动资本的无限增殖。整个人类也就是在这三个环节的正反馈状态之中沦为一种与机器无异的“东西”。
首先,资本的无限增殖导致了规模化生产的形成。为了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把大量的社会资本和生产资料从分散的状态转换成为聚集的状态;为了聚集资本和生产资料,就需要把大量的社会资本和生产资料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归于少数人,让他们占有这些财富增殖出来的资本,而大量的民众在竞争的过程中则沦为无产者,他们只能依靠出卖脑力和体力换回一小部分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看满足资本无限增殖的规模化大生产导致整个社会发生严重分化,即一小部分人成为了资本的代言人,也就是人格化的资本,而大部分人则异化成了资本增殖的生产工具。
其次,市场交换是资本实现无限增殖的一个中间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为资本家提供货币资本和再生产的资料,继而巩固其人格化资本的地位;一方面通过自由竞争让社会上的大部分民众永远沦为只能依靠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继而强化其增殖资本的工具化存在状态。
最后,无论是规模化生产还是市场交换,都需要消费来进行拉动。消费就是要破坏掉生产出来的商品,使其转化成为资本,继而推动资本的再增殖。消费这一过程不仅仅包括资本家,资本家作为社会的一小部分,无论他们如何奢侈和挥霍,其消费的总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大规模的消费还需要那些没有占有生产资料的大量“生产工具”,他们必须转化成为纵欲的“破坏工具”才能推动整个流通过程的完成。为了增强大部分“生产工具”的破坏能力,资本家及其代言的政府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增加他们的购买力,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推动他们去“破坏”那些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
生产,破坏,再生产,再破坏……只有把生产出来的再破坏掉,才能让资本市场永远保持高频度交换的活力,才能永远推动资本的增殖。资本就是在这个正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地增殖自己,而在这个资本增殖的过程中,除了一小部分资本家成为人格化资本以外,其他的社会成员全部成为了生产工具与破坏工具。于是在经济学中,人类完全成为了资本的附属物,成为了资本增殖自己的生产与破坏工具。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破坏工具,都是一种没有心理存在的本能生物,一种疯狂地追求满足自己各种赤裸裸的欲望的动物。
既然经济学的终极价值就是要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那么作为资本增殖的工具的人类的价值也就是通过其对资本增殖的贡献来评价的。这种以资本增殖的贡献多少为衡量标准的理念导致了一个名词的诞生,那就是“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本质就是不能对资本增殖有贡献的工具,这个关于人的本质的泛经济学概念完全忽视了人之作为人的终极价值,也是对人类的一种野蛮的侮辱和贬低。
作为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知识体系却根本不把人当着人看,而是当着一种无生命的工具和只为自己欲望活着的畜生来对待!我不禁要问:一门不把人当人的学科,它塑造出来的社会是人的社会吗?
因此,拯救人类,首先要去拯救沉沦于经济学中的人类,使得他们不再成为资本奴役的工具,不再成为只是追求纵欲的畜生,进而把人类当着人类来对待!
抛弃经济学吧,人类才能活得更有人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