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驾驭美国这只“悍马”
张海良
北京今天胜德品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营销快刀www.jt158.com.cn
中国能否消化强壮的悍马
先不论这个民营企业的背景或者后台,从营销角度来讲,悍马中国,也许并不好走。从悍马这个大块头的诞生说起,它的出现是人们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一直以来,美国的文化给人以自由、开放、乐观、积极向上、霸气的感觉,这对于长相“呆板”、“笨重粗黑”的悍马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商机。因为悍马脱胎于美军用车,依仗了美国的全球军事霸主的形象,契合了消费者追求“霸气”的心态。悍马就像美国男人一样,有棱有角、肌肉发达,看起来充满力量。
如果崇尚奢华性感的意大利推出这种车肯定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风情”的玛莎拉蒂只有意大利能创造出来一样。假若是日本人推出此类车型,不但不符合日本精细、节俭、一丝不苟的文化形象,更可能在中国等地区遭到消费者抵制。悍马的出现符合世人对美国的一贯看法,是一种文化的认同。
悍马中国如果不能将悍马文化定位好,恐怕对发展不利。长久以来,在欧美人的眼中,中国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有着灿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而符合现代化的、全新的理念却少之甚少。对于现代知本经济,中国的口号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全新的、现代风格的印象又是什么?答案是,不明了。
欧美对于现代中国不甚了解,很多认识还停留在以往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企业就算收购了国际品牌,也有可能因为缺乏文化资源,难以对这些国际品牌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而倘若不改造,对被收购品牌保持其“原汁原味”,那么它依然是一个外国品牌而不是中国品牌。中国的企业顶多是对这个国际品牌进行了一次商业投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整个并购事件,就至多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难以形成在国际上的汽车地位。
基于以上考虑,悍马中国,还得做好事前分析、战略先行。建设一套进入市场的战略,可以不急,但一定要精准。从以往的机会导向转入战略导向。整体规划、分段实施,从产品定位、包装、传播策略、媒体组合等各方面从新整合,建设独特品牌内涵,将美国悍马驯服成中国悍马。
很多人拿着当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作比较,而实际上,两者却不经相同。最主要的区别是:联想本身就是电脑研发商,并购前在中国已经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截止到今天“腾中重工”并没有生产过一辆汽车,缺乏汽车运营经验,这会使得悍马在未来品牌的运营及业务的开拓上充满太多变数。但整体来说,这次收购事件还是可喜可贺的,至少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让世人看到中国的魄力和胆识,也许“腾中重工”真该好好利用这点,做点文章。
祝福悍马中国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