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的病理变化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为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过多,从而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为气的某些功能不足,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1. 气虚
气虚,是指元气虚损,机能衰弱,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其形成,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伤过度,或久病不好,或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减退,以致气的生成不足所致。由于气和血、气和津液之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血与津液,从而导致血与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引发血与津液的多种病变。
像老人家容易感冒,稍微动一下就流汗,出汗后感到很疲倦,气短,懒得说话,面色没有光泽,这就是气虚。
2.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全身或某些脏腑功能发生紊乱的病理变化。
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活动的协调平衡,所以,气机失调,则可影响到脏腑经络、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病变。一般地说,气机失调病机,可以概括分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①气滞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病理状态。其形成多由七情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气的流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导致某些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所致。其主要表现为胸闷,两肋胀痛,肚子痛,食量减少,便秘,痰多等。
②气逆
气逆,指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因素所伤,或饮食冷热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引起。气逆,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病变。如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发作咳嗽、气喘;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发作恶心、呕吐、或打嗝;若肝气上逆,则发为头痛而胀,面红耳赤,容易生气,甚至咯血、吐血,重则昏厥。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则气循行冲脉上逆,可发作气逆“奔豚”病症(表现为病人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到咽部,好象有东西从下到上的跑来跑去,非常难受)。
③气陷
气陷,是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衡定,全赖于气的升举提摄及正常的气机运动,正是因为有这种作用,我们站立时胃还在人体的左侧腹腔,而不会掉下来。所以在气虚时,中气下陷,脏器维系升举力量减弱,则可导致脏腑组织位置下移等病理变化。气陷多由于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如果平时身体比较虚弱,或因为久病,致使机体气虚,抬举无力,则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在脏器下垂的同时,常常并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气短乏力,语声低微等症。
④气闭与气脱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多为昏厥或亡脱等危重病候。
气闭: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气的外出受阻而闭塞不畅,清窍为之蒙蔽,从而出现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的病理状态。如外感热病过程中的高热昏厥;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创伤所致的气厥,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气晕过去了;因为强烈的疼痛刺激所导致的痛厥等皆属于此类。
气脱:指多由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散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气随津泄而致正气外散虚脱,以致机体功能活动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因此,可以说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机理。
气机失调会导致人体产生各种疾病,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有很多描述。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火烧赤壁这场战争时,周瑜见风吹折曹操大旗,决定火攻曹营,但“火”需要“风”,而且,必须是“东南风”才能烧到北岸。当时正值隆冬,哪里来的东南风?!周瑜开始未料及这点,当大风刮旗拂面时才突然意识到,但为时已晚,破曹之战已箭在弦上,而隆冬时节盼东南风等于守株待兔。周瑜意识到这一点,急得“昏倒在地,口吐鲜血”。这主要是因为周瑜大惊之后,气机功能紊乱(“惊则气乱”),导致气闭则出现昏厥,气血妄行而口吐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