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仍是投资主线


 

经济没有大幅增长,从公布的经济数据上我们尚未看到市场预期的良好的经济复苏,5月份PMI(经理人采购数据)数据环比回落,发电量同比下滑3.5%,接下来即将公布的CPI和PPI数据料想效果也不是很好,虽然国际清算银行发布季度研究报告认为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复苏道路并非坦途,前期市场预期强烈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和通货膨胀,经济很可能陷入低增长高通胀的困局,虚拟市场和现实实体经济进一步扭曲,而现实情况就是大家都害怕通胀,纷纷买入有形资产避险,加上流动性助推,通胀似乎一发不可收拾,通胀总是由系统中过多的资金引起的。我们预期通胀还会出现,的确会超过人们的预料的水平,虽然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在怀疑,认为大宗商品上涨的理由不充分,作为非生活必需品他们的需求并不是很大,但他们忘记了两个现实条件:第一中国的汽车销售和汽车保有量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一,汽车耗油量直线上升,而原油减产还在继续,真实需求不是没有;第二,无论是原油还是煤炭,都是无法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品,资源品消耗没有减低,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需求即使增长不快,其基数消耗也是不可同日而语,正是这两个原因而并非美联储的左右,通胀发生的概率远远高于市场的预估,其上升的力度也远远高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测。
再来看看美联储的态度,美国《商业评论》杂志分析在通胀成为问题之前,美联储有充裕的时间回收过多投放的货币。短期美国收缩货币的动作不会很大,在前两次衰退每次结束后,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两年左右时间下降。这次危机工资和物价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2001年的那次衰退结束两年半后,美联储才开始加息,在1990年至1991年的那次衰退结束几乎3年后,美联储才第一次加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都曾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和日本20世纪90年代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的关键政策错误,是在复苏牢固确立之前急于采取紧缩政策,结果是双双又进入衰退。政策制定者此次不太可能重犯那样的错误,可以看出美联储虽处于是否该遏制通胀和继续刺激经济的两难抉择中,但短期内选择加息或紧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这种延缓本身就会助长通胀的预期更进一步强化;

      中国信贷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5月份新增贷款突破6000亿元,比四月份又有所增加,虽然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口头上已经要求分支行严格执行信贷投放标准平缓贷款,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则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随着房地产的回暖,住房按揭和个人贷款开始出现强劲增长,比较喜人的是二季度后贷款进入实体经济的比例正在增加,经济复苏和珠三角沿海一带内需产业仍然表现较好,现实的数据加上通胀的预期,市场风格正在悄悄转换,一批受益经济复苏的行业龙头的大盘蓝筹,正在担纲2800点以后的攻关行情主力,市场新高迭出,热度不减,投资者则应稍安勿躁,面对调整果断介入,同时也要减少操作频率,追随盈利推动型的优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