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2唐师曾:毛泽东说:"广东有两个文化人"


    上图是老鸭刚在六祖寺前拍的快照,取名为“菩提本非树”。照片上的是广东省四会市六祖寺,1997年兴建。“六祖”慧能是岭南佛法始祖,六祖寺位于四会市贞山风景旅游区内。原寺始建于唐,距今1300多年历史。清嘉庆14年重修时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米。

    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焰告诉我,毛泽东问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广东有两个文化人,你知道是谁吗?陶铸回答说,一个是孙中山,另一个不知道。毛泽东说,是六祖慧能。

    慧能是(638~713)禅宗六代祖,广东新兴人,三岁丧父后迁居南海,卖柴养母。听人诵《金刚经》有悟,遂出家。 662年到湖北黄梅参拜弘忍,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此求取什么?”慧能答:“弟子岭南人,来此求‘作佛’。”弘忍听后问:“岭南人,哪里能‘作佛’!”慧能答:“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之分。”

    弘忍有700门徒,其中大徒弟神秀是上座和尚,牛B烘烘,他夜半三更独自掌灯,在佛堂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闻声也做一偈,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当众喝慧能退下,暗中把慧能叫去传法,并把世代相传的衣钵交给他,是为禅宗六祖。大弟子神秀见状不服气,纠集一班门徒,欲害惠能。弘忍担心慧能遭害,便吩咐他快向南逃。临行前告诉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集县,四会县)。亲自送慧能送到江州渡口,吩咐他时机不到,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其他禅宗僧人加害。

    慧能带着衣钵匆匆南下,逃到韶关才摆脱神秀追踪。进入广东后,见四会山高林茂,地势偏僻,景色宜人,想起师父偈语:“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遂在四会一个姓叶的猎户家中隐居藏匿。

    当时慧能还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下层乡民对他的哲学思想起了很大影响。“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意思是不用背诵佛经,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还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论有中国宗教哲学的独特见解。

    慧能在四会藏匿了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胜寺。这天风扬经幡,两个和尚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插话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不久,印宗法师为慧能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胜寺,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 “经”,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唐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慧能圆寂于家乡新兴县的国恩寺,享年76岁。次祖真身迁回曹溪,供奉在灵照塔中。女皇武则天曾为“表朕之精诚”,特遣中书舍人赐慧能水晶钵盂,磨衲袈裟、白毡等礼物,对慧能表达了十分尊崇:“恨不赴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妙峰之顶。唐宪宗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宋太宗加谥为“大鉴真空禅师”,仁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禅师”,神宗再加谥为“大鉴真空普觉圆明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大家都为慧能撰写过长篇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