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一体化进程面临拐点


                西咸一体化进程面临拐点

                          记者 张敏洁

西安和咸阳两座直线距离仅为25公里的千年古都,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曾扮演过耀眼的角色,也分别创造过辉煌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省政府开始谋划西安咸阳一体化示范区,试图让两座城市再度握手,尤其是2002年12月28日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协议的签订,更是被专家认为是陕西经济发展史上观念突破、体制创新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据了解,这一协议重新将两个城市推到了同一条跑道上,两市以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气派、一种智慧,携手举起了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思路招牌,向逐步实现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和环保一体化的终极目标大步迈进。

2006年9月15日,西咸之间率先在通讯领域实现破题,在这一天,两市之间经历多年的电话终于走完了漫漫“长途”,通过电话并网,两市在这一领域基本实现了一体化。

然而,在此后的几年时间内,西咸一体化战略却遭遇民间以及诸多区域经济潜规则的羁绊而徘徊不前,这使得人们开始担忧这两个独立市级行政区域目前仅实施的电话并网硕果很难再保持下去。

               西咸一体化的表面繁荣

     不可否认,经过长达6年的相互磨合,西咸一体化在两市政府的努力下也的确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根据《西咸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纲要》的设想,在未来几年内,两市将重点围绕经济一体化目标,突出整合两市优势资源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商贸、旅游和制造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800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占全省的60%以上,二、三产业占全省的比重增加到6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城镇人口达到58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

而记者也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西咸两市老百姓的往来的确已没了往日出远门的感觉了,如今,宽阔的世纪大道与西安的平安大道实现了对接,另外,机场中线通车、沣河的咽喉打通、关中环线畅行、高陵至渭城直达,咸阳至西安、咸阳至临潼、咸阳至长安三条客运专线,这些通达的线路均让两市人民有了融为一家的感觉。无怪乎两地老百姓戏言:来往西安和咸阳就如同走东城和西城一样!

    与此同时,西咸经济一体化也让进西安城卖农产品的咸阳农民乐开了花。目前,两市基本实现了动植物检疫一体化和农产品直供一体化,所有农产品及其检疫一票到底,相互认同,如需检疫也不再重新收费。对此,永寿的一位果农高兴地对记者说,这方面他们确实尝到了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甜头,主要是省心、省钱、省时、省事。

    然而,正当两地老百姓期盼再有新的惊喜时,西咸一体化却在种种原因下,陷入了看似繁荣,实质停滞的尴尬境地。而在徘徊不前的同时,以往隐藏在内部的问题也因双方的利益之争而逐步暴露出来。

                   老百姓的零距离期待

回想起最初得知西咸一体化消息时的情形,今年35岁的咸阳市民晏朝锋说,“我当时真的很高兴,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是因为工作的缘故,我需要经常往返西安,而且也有很多客户就在西安,光电话费一项就能省不少。

但我很快就发现,其实我们并没有享受到多少实惠,虽然同为市话,但我和西安的电话费却是03.0元/分钟。而此前的长话费虽说贵点,看如果我用IP电话来打的话,仅需要0.10元/分钟。”

而更让晏朝锋烦恼的是,除了以前的59路外,西咸之间至今没有几条公交线路,好不容易有了个39路公交车,不但票价贵,而且还路线不定,等一次车跟彩票中奖一样。

晏朝锋表示,正因为这样,那些屡禁不止的黑车才有了市场,而且可以说目前往返于西咸之间的黑车已经成为一景了。

而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两市之间的确有许多私自招揽乘客的小面包车在运营。而在咸阳体育场十字和西安汉城路59路车站附近,随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成色新旧不一的小面包车在卖力的招揽着生意。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车辆的座位数一般在六七个左右,没有任何交通运营标志,但这似乎一点也不影响其生意的火爆。

对此,一位常去咸阳的西安市民告诉记者,他们管这种车叫拼坐车,不过乘坐这种车不一定要到汉城路,在玉祥门、西稍门一带也有很多,价钱会比59路车高一点(每座低则5元、高则10元),但是比较方便。

  而59路车在西安的停车点则远在西郊,比较边缘,因此,对许多去咸阳的西安人来说,并不方便。而咸阳来西安办事的人到了汉城路后,当然也得再换车才能到达西安市中心,显然也很不方便。或许正是这种原因,为一些黑车的存在创造了空间。

  如果你嫌乘坐39路车去西安需要花费9元钱太贵的话,还可以坐59路公交车,只要3元,空调车才5元。这是咸阳市市长热线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投诉市民的解答。而他也坦承,市民对于西咸之间城际交通极不便利的现状非常不满。他说,投诉非常多,矛盾焦点在于25公里路程高达9元的乘坐费用,被当地市民视为全国公交车高价之最。

  的确,无论北京,还是上海、深圳,动辄超过30公里以上的行驶车程也鲜有公交车票价超过3元,但倡导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西安咸阳之间为何上演了如此剧情?

  咸阳市公交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也承认票价有些离谱,我们的票价是经过物价局审批的,至于票价为什么这么高,主要是因为钱的原因。据其介绍,咸阳市政府每年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仅为80万元,作为营运企业,公交公司只有借助高票价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而咸阳市物价局价格科科长马武政也对咸阳公交公司将高票价原因归咎于财政补贴少的事实比较认可。据了解,马武政曾亲自参与了上述高票价的制定。具体制定过程中,交通局和公交公司全面参与了成本核算工作。马说,这样的行为本质是政府确立了高票价政策,物价局仅仅是履行了审批程序而已。

  更让人不解的是,与咸阳开往西安公交车的票价高企相比,西安市公交公司却至今仍没有一条公交线路开往咸阳。对此,西安市公交公司一位管理人员解释说:有关方面不希望西安公交介入咸阳境内,如果这样做,势必会影响咸阳39路和59路以及部分城市客运车辆的生意,他们不欢迎西安公交。

  然而,随着西咸经济往来的频繁,两地市民对西咸两地的城际公交却是望眼欲穿。家住咸阳市渭城区的杨红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目前在西安市雁塔区一家搬家公司就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说我坐39路是最方便的,但我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不坐这趟车了,原因是票价太贵了,记得刚开始这趟车的票价也只有4、5元,一天下来只需花10元钱就可以了,但现在单程就9元钱,我都不敢坐这趟公交车了。

  从城际交通看,必须承认西咸一体化是不太成功的。陕西省发改委规划与地区处处长樊维斌说,2006年电话并网迄今,西咸一体化进展不尽理想,但不能因此半途而废。

  与此同时,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李子青也认为,西咸一体化自2002年实施以来,西安市规划建设持续北移,咸阳市的规划建设也在东移,这说明两市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但交通同网等八同工作迄今只实现了电话同网,也从侧面说明西咸一体化不尽如人意。

   事实上,类似的困惑还有更多。西安的机场地处咸阳,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机场,但西安人进出咸阳机场很不便利。比如,在西安市区很难找到出租车愿意打表载客去咸阳机场。原因是出租车进入机场后,按照规定,返程不能载客,因此大多数司机要么开出高价,要么拒载。

西咸一体化不会一筹而就

  不要指望西咸一体化在三五年时间内就能取得实质突破。樊维斌说,行政区划上看,西咸属于两个独立市,而前者属于省会城市,地方长官兼任省委常委,咸阳则没有这个优势,因此西咸一体化的实质是咸阳向西安看齐、靠拢。

  据了解,樊维斌所供职的陕西省发改委担纲着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角色。但他坦陈以上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但个中原因复杂,部门利益头绪繁多,发改委只能尽力协调解决。比如城际公交,该委曾多次与省交通厅召开会商,但均无果而终。樊维斌说,陕西省发改委多次会同西咸一体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推动西咸一体化,但西咸两市财权、政权完全独立,如陕西省政府不出面,发改委根本就无法推动。

  而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也认为,过分强调区域利益是阻碍两市一体化的最大原因。咸阳公交车开进了西安城,但西安公交车没有开到咸阳去,公交同城化变成了口号,人员流转阻力重重。

  城际交通表面看是小问题,但它严重阻碍两市之间经贸往来。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表示,陕西省政府自2002年提出西咸一体化伊始,就计划将西咸经济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但碍于西咸合作是在省内进行,并不符合国家鼓励跨省区打造经济开发区的方向,故西咸一体化始终未能得到国家层面认可。政治上没有得到认可,意味政策上不会得到倾斜,因此具体工作也会大打折扣。他说,西咸之间最大的距离在于没有考虑如何为民造福祉,而是过分强调了政治意图。

  而李子青则认为,西咸一体化作为长期规划,不仅是西咸结合部要融合,还包括了乾县、礼泉、武功、泾阳、三原五县都要纳入到建设中,因此需要很长的时间运作周期去完善、实践。

  然而,客观的事实却是,在城际一体化的道路上,西咸一体化的概念提出最早,但进展的速度却最为滞后。

据记者了解,国内除陕西提出的西咸一体化外,很多省份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城际一体化设想,如湖南的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广东的广州佛山一体化等等。以和陕西同属于西部地区的新疆乌昌一体化为例,早在200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就做出了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首先成立乌昌党委,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进程。次年10月,乌鲁木齐、昌吉两地财政合并成为乌昌财政局,财权合并,实现了区域经济融合。而实践也证明,新疆的这一探索对于乌昌一体化的推进是非常有效的。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分析,西咸一体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在于上层工作思路不开拓,不敢为。“不能指望西咸两市政府敢于做出什么突破,他们仅仅是市级行政单位。”这位专家说,如何实现权力集结是西咸一体化不可逾越的瓶颈。“陕西需要下大气力扫除西咸一体化进程中的种种障碍。而且政府部门还应该组织专门针对西咸一体化进展的大调查,对工作不力者予以查处问责。” 他说。“如果陕西省政府早在省级层面上采取一些措施,同时两市政府都有大局意识,都能站在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积极应对出现的新问题,那么西咸一体化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将迎来新的机遇

对此,咸阳市发改委产业政策与地区经济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大家之所以觉得目前西咸一体化推进的慢,主要是前期所做的工作都比较直观,如道路的对接以及电话的并网等,老百姓都容易感觉到,而当前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硬件设施的改进,体制机制方面的软件建设,如设立渭沣新区、泾渭新区以及两市在产业布局方面的工作,而老百姓因为突然之间看不到直观性的东西,所以才觉得推进慢了。

事实上,西咸一体化的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且新近成立的陕西省西咸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也在积极酝酿新的政策,而且陕西省政府关于西咸一体化的一整套全新的思路也出台在即。

而西安市发改委西部开发工作处负责人也坦承,目前西咸一体化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所以进展缓慢,但两市一体化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而且随着陕西省政府的助推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相信西咸一体化很快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西咸一体化在经历了近6年时间的缓慢进展后,终于开始了提速。而2009年新年伊始,陕西省人民政府便正式下发了关于《<西咸一体化建设规划>的通知》,《通知》要求,陕西将进一步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两市城区的一体化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西安市尽快做大做强,与此同时,使咸阳市在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下更快发展。

    而与之呼应的是西咸两市在产业布局方面的重大调整以及双方在对接区管理上的大胆探索,据悉,关于在对接区设立由两市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的管委会也在酝酿之中。不难想象,随着这些重大决策的陆续实施,必将为西咸经济一体化的盛夏添上一抹重重的绿意,而硕大的果实从叶间显现也将为时不远。

据介绍,陕西省新成立的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经过个月的筹备,目前正在从更高的层次上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而野心勃勃的陕西省政府也试图争取“西咸一体化示范区”成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而针对今年两会期间重庆代表提出的西三角经济圈议案,陕西省政府也立即做了建立陕川渝西三角经济圈的积极回应,而这一切均源自起始于2002年西咸一体化的大胆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