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以何为中心


  “教”与“学”以何为中心?多少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习惯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模式,“一言堂”上实行“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黑板上不停地写,学生在底下用眼不停地搜索,用耳不停的接收,用手不停地摘记。一堂课下来,本来应该是双边的活动,其实只是一边倒。例如以浙江省《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体积的测量》为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出示量筒、量杯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时也会安排随堂实验让学生练习量筒的使用与读数,同时通过板书写出体积的单位换算关系:1米3=103分米3=103升=106厘米3=106毫升;大多数的老师还会出几个例题操练一下以加深印象。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学生对于这些单位根本没有感性认识。虽然教材中展示了量筒和量杯,教师在课堂上也出示了实物,学生也练习了仪器的使用,初一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往往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事件的直接认识及习惯观念等来帮助、支持逻辑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努力探索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经受新课程风雨的洗礼,在我们的记忆里有艰辛、有失败、有迷惘、有苦涩、有沮丧,但更多的是拼搏、是执着、是收获、是幸福、是快乐。现将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思考与各位老师进行交流,不当之处欢迎老师们批评指正。传统的中小学教学,都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应试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发展,则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要求,包括学生的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能力、操作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等。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探索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引导学生自制学具就是一种能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好方法。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物理形象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开发了一些物理学具,并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具的使用,强化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学具是学生的学习辅导用具,不同于教师的教具,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买,学具一般都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需要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并找出它们与所学物理知识的联系。例如在杠杆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利用手边的文具,模拟生活中的的一种杠杆,并且在课堂上演示。结果许多学生仔细观察了生活中的现象后,发现了扫帚、筷子、钓鱼竿等不少有趣的杠杆,也加深了他们对杠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