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鸥展翅——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国管理故事(2)


 

海鸥展翅
陈凯希先生和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并不为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所熟悉。34年前,中马建交。贫穷的陈凯希从马华社会的传统基因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华人家庭过年过节总是要置办一些中国货品,而马来市场上,地道的中国货却寥寥可数。陈凯希决心要为马华社会引进来自中国的优质货品。
就这样,海鸥开始了他们的传奇。
但是,陈凯希缔造的最大的传奇,却不止于他个人和企业的奋斗史,更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海鸥集团迅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海鸥企业文化中对“儒商”这一在中国几近消失的经商哲学的深入汲取。
从建立那一天开始,陈凯希就知道,海鸥的成长,速度当然重要,但质量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定要把海鸥品牌,打造成百年基业。
心系中华
海鸥和普通的特许经销商或者批发商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除了代理销售商品外,还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逐步实现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这一方面是稳固马来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陈凯希本人的愿望使然。
30年前,中国企业刚刚从一场浩劫中苏醒过来,不要说国际潮流,甚至连最基本的品牌意识都还没有。中国产品尽管在马来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普通人对中国产品质量并没有特别的概念。
陈凯希家庭的中国背景(其家庭成员部分生活在中国,部分生活在马来,父亲为中国籍),使他对中国产品了如指掌,也培养了他对中国名优产品的深厚感情。在他经商的最初,就有一个朴实的理念——可以“为自己父亲的国家做些什么”。
于是,他开始将我们熟知的一系列的著名产品引进马来:一方面,他只经销货真价实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他也急着想要深居多年的中国产品尽快树立新的国际品牌形象。于是贵州茅台、云南普洱、同仁堂中药……,都被他一个一个推广到马来市场。
作为一个经销商,他除了向生产厂家反馈产品信息以外,更是经常性地义务为生产商充当品牌顾问。他走遍云南,了解普洱茶市场情况,并为云南普洱茶行业献计如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他多方奔走,在吉隆坡建立马来最大的中国商品集散地,将不同的中国商品整体推向马来市场;他联系同仁堂,与同仁堂在马来策划合资企业,用自己的渠道优势帮百年老店打开马来市场。
谦谦君子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核是关于“德”的理念,也就是自我约束的道德要求和君子作风。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陈凯希的个人处事风范,更是深深地烙入了海鸥的企业文化之中。
从开办企业的第一天开始,海鸥就坚持用商业中最高的道德标准进行企业自律,绝不做一点有违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勤勤恳恳做一个企业,不走弯路,不走歪路,不走邪门左道。并将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地融为一体,追求高度的商业信誉和社会信誉,绝不为谋求利润追求短期行为。在经营中,讲求内省,防止贪欲膨胀。公司强调的经营哲学是服务和奉献的处事原则,公司要实行合情、合理、合法的人性化管理,绝不能把华人企业变成榨取财富的低端工厂。就像陈凯希自己说的,“心安理得、吃而有味、睡而安宁、活而充实”。
30年前,马来华人的营商环境并不理想。代理中国商品高达48%的综合税率,政府对马来民族企业的扶持和对华人企业的冷漠,给海鸥的经营带来了重重困难。海鸥决意自力更生,从不通过投机钻营和偷税漏税赚钱,从不对政府和公众进行哪怕一丁点的欺骗。不仅如此,海鸥甚至更是“以德报怨”,将自己最初产生的小小利润,总是拿出来一部分与员工、所在社区和包括马来人在内的穷苦大众进行分享。
同样地,在海鸥的日常经营中,比起同行业,在对待员工和社会方面,总是显得更加慷慨和大方。在海鸥的经营体系中,员工工作不仅仅可以拿到和其他公司一样水平的工资,还可以拿到比其他公司更高的奖金,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在年终拿到花红,享受比政府法定假期更多的带薪假期。作为一个私人上市企业,在员工福利方面,甚至超过很多公营事业。
除此之外,海鸥的经营利润还有很大一部分拿出来作为慈善资金或事业资金回馈社会。陈凯希本人有很多社会组织的头衔——比如像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这样的头衔,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因为这些组织知道他比较容易掏钱而留给他的名头。
海鸥有一个重要的捐款原则,那就是钱只用在需要钱的普通人身上,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变成政治捐款,对未来进行赌注——对于一个勤奋守法的企业来说,政府自然会乐于看到她的成长,而不必费心钻营。
海鸥对社会的回馈,除了马华社区,马中友好,当然也少不了对中国内地的爱心和捐献,每一次中国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捐款簿上一定能够找到海鸥的名字。海鸥将“乐善好施”这一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观注入到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之中,并为之不懈努力。
和谐共处
“和”是海鸥经营理念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核——和谐、和睦、和平的传统中国价值,贯彻于海鸥的日常行动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文化和种族的原因,长期以来马来西亚的马来社会和华人社会之间一直有着不小的隔膜,又由于马来西亚长期都是马来人执政,华人社会和华人企业经常有一种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危险。海鸥作为一家地道的华人企业,却成功地构筑了马来社区和华人社区之间的桥梁,为马来民族融合,缓和族群关系做出了巨大共享。
在马来社会,华人的经商传统比较浓厚,因此往往在经济条件上比马来族群更加优越。在海鸥的经营过程中,有意地吸收马来员工和管理人员加入企业。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鸥找准时机进军直销行业,从店面经营扩张到新型直销,参加海鸥事业的马来人更是成倍增加。
众所周知,从事直销行业的巨大困难在于,如何平衡产品价值和利益驱动之间的关系,不让一个有实际意义的价值链蜕变为仅对概念进行传销的老鼠会。尤其在家庭观念传统的东方社会,直销甚至会直接威胁固有的家庭结构。
海鸥的理念是,商业利益必须服务于家庭幸福和朋友情谊,而不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海鸥的直销业找准的往往是具有高度使用价值的家庭用产品,在产品定价比较合理的基础上,将直销链条中的利润分布向一线员工倾斜,这样就有效防止了直销异化为传销的可能。保证了事业健康发展。
海鸥对马来族群的照顾,得到了马来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同,陈凯希本人也被政府和社会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族群融合的典范。这为海鸥的稳健增长奠定了极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德才兼备
“能”的理念,是海鸥企业文化中的第三个中华传统。
一个有竞争力的优秀公司,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做老好人来实现,企业必须有一套好的制度,一批有能力的人去发展和支撑。企业必须首先有利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才能谈得上回报社会。
在海鸥,不仅仅陈凯希本人是个工作狂,他的整个领导团队,奉行的都是以身作则,德才兼备,随时有能力接受任何巨大的挑战。
同时,海鸥也建立了一套适应竞争的现代管理制度,并且将中华传统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海鸥的企业文化,继承传统却并不守旧;让海鸥的人才,发挥能力却不相互倾轧。
海鸥创建之初,其运行的逻辑是按照“情、理、法”的顺序进行的,这也是中国人一般的处事逻辑。但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的增多,陈凯希逐渐发现,“情、理、法”的逻辑已经开始阻碍企业的运行效率。没有更多制度性的约束,企业发展的潜力正在逐步丧失。中华传统开始有了因循守旧之嫌。
海鸥并没有被这个问题所难倒,在陈凯希所理解的中华文化精髓中,海纳百川是根治守旧问题的最好药方。借鉴西方现代公司管理的精华,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是解决海鸥面临问题的绝佳途径。
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逐步将企业的运行逻辑转换为“法、理、情”。把制度作为整个公司运行的重要保障,为公司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保持了公司长期中的竞争力。
在制度保障确立的同时,公司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发现人才,并将合适的人才不断地输送到中高层的位置。通过制度约束和经济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将“能”的理念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