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大放小”的十大反面教材
陈绪国
1995年,那是一个非常时期,官方在大小公开场合公布了震惊中外企业界的错施:从“九五计划”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之一,是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思路。所谓的思路是: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形成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企业改组的步伐。这部分内容,后来被简称为“抓大放小”。
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卖贱卖甚至贱送国有企业,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上百万国有企业,从小型到大型,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纷纷倒下,8000万国企职工纷纷下岗失业。资改派们称此举为“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成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事件”。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成为资改化、私有化、权贵化的代名词。如此“抓大放小”,如此歇斯底里地对待国有企业,这在共和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抓大放小”,不仅仅针对国有企业,当然集体企业也不例外;不仅仅针对小型国有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不例外。因为“抓大放小”不仅仅限于“抓”与“放”,根本上在于按照西方自由企业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想改组就改组,想联合就联合,想兼并就兼并,想股份合作就股份合作,想租赁经营就租赁经营,想承包经营就承包经营,想出售国有企业就出售国有企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你看看,要自由,多自由?要随便,多随便?在市场经济的幌子下,处分国有企业就像处分一只蚂蚁一样的自由而随便;买卖国有企业如买卖一棵小白菜、一棵小葱一样容易。
“抓大放小”那七大类“国退民进”或者“国退资进”的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作为商品经济(而不应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手段,是可以试验的。但是,问题在于,是以行政命令、一刀切、一窝蜂的形式像阅兵式式的齐步走、跑步前进,是不是有些过火?
“抓大放小”七大板斧,算不算科学发展观,笔者不得而知。去年下半年,官方下发了两本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小册子,一本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一本是《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是胡锦涛论科学发展观的小册子。这两个小册子都没有将“抓大放小”放在里面。
回首往事,“抓大放小”不胜寒。笔者作为国有企业的过来人,一向是不看好这种莫名其妙的“抓大放小”的,从政治上讲,它直接分裂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经济上讲,它不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规律;从法律上讲,与宪法规定的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不吻合。种种迹象表明,“抓大放小”引发了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内部矛盾、私企与国企之间的所有制矛盾,外企与国企之间的内外部矛盾,企业家与下岗失业的广泛矛盾。并且,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高达9万亿元以上。至于政治账怎么算,就不得而知了。
一个家庭,有大人,有小孩,这很正常;一个国家,有大企业,有小企业,这也很正常。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不可能只做大型企业,不做中小型企业。除了中国,再也没有其他国家这样硬性规定“让小型国营(国有)企业去死吧”。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船大好招风。大企业有大企业的好处,但大企业的难处是任何小企业不能想像的。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短处,但小企业的灵活性是任何大企业不能比拟的。况且,小企业的风险远远小于大企业。
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催发了众多的“世界500强金融企业”的破产倒闭。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虚拟经济,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在国内外,大型、特大型实体经济的众多企业的失败更是惨烈无比。
近日,广州日报刊登了《1979~2009国际汽车重组十大失败案例》:1、1997年大宇收购双龙,失败时间1999年,耗资2万亿韩元;2、1989年通用收购萨博,失败时间2009年,耗资30亿美元;3、2000年福特收购路虎,失败时间2008年,耗资30亿欧元;4、1989年福特收购捷豹,失败时间2008年,耗资40.7亿美元;5、2000年通用菲亚特联盟,失败时间2005年,通用耗资24亿美元,支付赔偿20亿美元;6、1999年通用收购悍马,失败时间2009年;7、1998年戴-克联盟,2006年亏损2.16亿美元,2007年亏损16亿美元,失败时间2007年;8、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耗资5亿美元,失败时间2009年;9、1994年宝马收购罗孚,耗资8亿英镑,失败时间2000年;10、2002年塔塔收购捷豹、路虎,耗资23亿美元,今年已经亏损。(广州日报2009-6-15车天下第5版,贺江华文)
以上资料是肤浅的,没有披露这些企业到底一共亏损了多少。广州日报2005-6-15有篇报道《前大宇掌舵人回国“过堂”》,指1999年大宇负债高达700亿美元。前大宇掌舵人金宇中逃亡海外5年零8个月,在回国治病时被警方逮捕法办。而今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破产,涉及债务数千亿美元。
究其实,这十大案例,是西方式“抓大放小”失败的例子。他们在“做大做强”的号召下,背负了太多的债务,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从而给全世界的企业家和中国的人治家敲响了警钟!
以上重组失败和企业失败的案例,有世界顶尖级的汽车企业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通用、福特等著名企业。今年6月1日,昔日全球汽车老大——通用汽车破产,最有力说明了“企业越大越好论”和“企业重组万能论”的破产,最有力地说明了“抓大放小”及其“七大板斧”根本不符合逻辑。我们学习、思考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对于“抓大放小”的草率政策进行反思,举一反三,避免犯主观主义的严重错误。
按理说,中国“抓大放小”和“七大板斧”14年,走的弯路已经够呛的了,失败的案例更多了,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再举国内的例子,也许人家觉得乏味,觉得是在他们脸上抹黑。在这里,举出几个外国的典型案例,不犯法吧?
说起汽车行业,几个世纪以来,总是坐“支柱行业”的头把交椅,赫赫有名。中国一窝蜂地引起外国公司来搞合作,产能高达1000万辆,已经严重过剩。况且,人家没有将核心技术交给我们。90年代,广州市政府花20多亿元同法国标志公司合作,成立广州标志公司。产品耗油时较大,搞了几年以后,五年优惠政策待遇享受够了,法方拍屁股走人,到另一个地方合作去了。广州市政府要求法方赔偿1元钱,就此解决双方争端。
近来,翻了一下《哈佛管理全集下卷》,那里头有“小企业成功秘诀”。说的是日本东京一家名为“印刷侍者”,是个小小的店铺,能够在印刷业十分发达的地方独立生存,而且做得越来越好。1980~1984年,营业额由3.5亿日元上升为6.5亿日元,利润相应由500万日元增至2500万日元,以小为本,见缝插针,服务周到,精细管理,战胜了许多大型印刷企业。这个企业,并没有生搬硬套地搞什么“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走出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哈佛管理全集下卷》第2033页)
如果中国,“小”的放完放衰了,而“大”的未抓紧抓好,那将是怎样一种结局、如何收拾呢?
——想也不敢想,说也不敢说。
——自由主义并不自由。
——经济规律不由得你我“自由”,社会发展规律由不得你我“自由”……
字数:31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