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地区是日益活跃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处于中国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地位。专家指出,此地区作为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在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分工协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将带动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发展,这对于解决中国经济南北差距也具有特殊作用。伴随近二十余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原有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迅猛。
在我国,环渤海经济圈尤其是京津冀北地区在全国发展中的分量将日显重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环渤海区域需要一个较完善的战略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结构,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为起飞及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要壮大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首先要解决行政区划间的矛盾。
环渤海经济圈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狭义上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同时也延伸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区。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20个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型企业密集、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环渤海地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水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逐步显现。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加强环渤海各省市区在一些重大事项上的沟通,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存在分歧,实现发展的有效对接,共同研究区域发展规划,及时把握发展态势,推动区域合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真正形成气候还需要时日。
有分析认为,如果说这些年中国经济重心区是由北向南变迁,那么,根据区域投资回报存在的边际递减规律,国际资本在中国的空间走向将日益呈现“北上西进"的态势,特别是“北上"(由南部沿海向北部沿海)会日趋明显。目前,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的综合商务成本趋于上升,土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人力成本及水电等费用也在升高,这些都会迫使企业做出区位调整,并影响到投资者的空间决策。以后的20年将可能逆转为由南向北的波浪式演进。可以预期,21世纪头十年或再长一点,环渤海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北经济圈,有希望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未来中国的第三个高增长区。环渤海正在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环渤海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滨海新区定位为在未来服务环渤海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并且明确要求继续发挥环渤海地区对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渤海区域应加强各省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联合与协作,大力实施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