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人


  用人之道[甲辰]

  怎样识人察任[上]

  识龙要去海,察鹰须在天……

  如果仅从自我的角度去“识人察任”,必然走入“无人可用”的死亡之域……

  刘备弃用庞统,萧何夜追韩信,为何?识人难啊……

  惜不遇圣人裁成,未能入室;悲无有英主驾驭,终是跳梁……

  识人的意义

  一

  两点之间曲径通幽

  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所以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彼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行。然而现实总是复杂多变的,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在管理的现实里更是如此,正所谓“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处”。之所以如此,在于对管理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而要想做好人的管理,与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识人与察人,换个角度说,识人的最大意义在于用人,而把人用好则是一切组织管理活动的核心所在。大道理好讲,然而,何以深入浅出的一目了然却是个难题,何以兴趣盎然的沁人心脾更一个大难题。今天我试着挑战一下。

  二

  养不大的“三毛”

  好几年前,记得有个朋友送了我一盆花,这盆花是什么花,其实我也不认识,朋友只是说这是别人送给他的,而他又送给了我。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这盆花无论怎么“养”都“养”不大。真的那么怪吗?我心里寻思着,于是便仔细的观察这盆花。它有着灌木一样的干和枝,高有一米左右,只有两个分枝,每个分枝上只长着可怜的两三片叶子,栽在一个普通的小花盆里。听朋友说不是不长新叶子,只是长了新叶子后很快就落了,反正总是只能保证有三五片叶子长在顶上。看上去高高的个,瘦瘦的身体,头上长着几根毛,活脱一个流浪的“三毛”。难怪谁见了谁不喜欢呢!

  看朋友是一片好心,本来并不喜欢养花的我还是接受了。既然要了,那就得把它养好,免得朋友说我没有爱心。我把这盆养不大的花放到了光照充足的阳台上,每天悉心照看着,可谓关怀备至。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还是那样,没有任何的起色。我并不懂养花,也不去想是什么原因,慢慢的我就熟悉了它的这种状态,认为它本来就是这样一种“不争气”的苗,“养不大”的花。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明白,是我错了。由于不再那么认真的去关注这盆养不大的花,我也就不是很在意它的生长情况了。有一天,不小心把它从阳台上碰了下来,花盆被摔碎了。我向来不养花,所以也没有备用的花盆。懒得管它的我,便顺手将它丢在了后院的角落里,浇了一些水,然后就再也不管它的死活了,任其自生自灭。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天我突然闻到了缕缕清香,这是我家里从没有过的香气,它是那来的呢?我顺着传来的或明或暗的香气按图索骥,才发现,原来是它,被我遗弃在角落里的那个养不大的“三毛”。我怔住了,惊异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三毛”并没有死去,而是已经长满了墨绿而肥大的叶子,在绿叶丛的中间,赫然开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淡淡的香气正是从这朵红花上散发出来的。仔细看来,还有几个花蕾正在含苞待放……

  我这才明白,“三毛”之所以长不大,原来是那个小花盆限制了它的生长!当它回归到本应属于它的大地的时候,它就再也不是那个怎么也养不大的“不争气”的“三毛”了……

  三

  观龙要去海,察鹰须在天

  之所以谈起这个往事,不仅仅是因为它深入浅出的讲明白了识人的管理意义,更是因为它还给了我一个答案,一个另我找寻好久的答案,那就是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去更好的识认每一个人,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才能、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未来……

  这个“三毛”告诉我,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认识他们,要在他们的集域中寻找我所想要的“交集”。正如此花一样,不是它没有能力去长大,更不是它没有潜质去开花,只是没有人去正确的认识它,更没有人去正确的对待它,使用它。在有限的条件下,在非“正常”的环境里,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就没有机会去创造属于它自己的业绩,或者说是辉煌。而人们常常会就此断言,此物不可重用,此木不可雕也,结果造成失误。用人又何偿不是如此呢?如果仅仅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考察人、去任用人、去使用人,结果必然是走入“无人可用”的死胡同,并由此造成失误或者是错误,甚至是带来不可收拾的灾难。

  正所谓,观龙要去海,察鹰须在天;缘木难求鱼,水中不得月。

  四

  惜不遇圣人裁成,悲无有英主驾驭

  识人用人需要智慧,也需要胆识。“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臬”。有如古人所云:“愚忠愚孝,实能维天地纲常,惜不遇圣人裁成,未尝入室;大诈大奸,偏会建世间功业,倘非有英主驾驭,终必跳梁。”从历史上找两个故事来佐证一下吧。

  1、刘备弃用“凤雏”

  刘备初见庞统之时,察其相貌甚是丑陋,又观其言行狂妄不羁,于是便让他去当了个小小的耒阳县县令。谁知,当了县令的庞统,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全不理会。刘备闻知,便派张飞前去耒阳县察看。事后,刘备担心张飞一怒之下对庞统不利,就派孙乾随行。果然,张飞要擒拿庞统的时候被孙乾制止。当场庞统县衙审案,积压数日的案子半日了解,这使得张飞看到了庞统的真才实学,对庞统敬佩不已。张飞回来如实禀报给刘备,刘备方知自己有察人之失。此后便有了“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的歇诟语。

  2、萧何夜追韩信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投奔项羽。韩信虽然多次向项羽献出良计,但是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投奔刘邦,但未被重用。虽然萧何很赏识韩信,但却得不到刘邦的认可。于是,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便在行军途中离去。萧何发现后,心急如焚,料想如此,刘邦必然损失一员猛将。于是便乘着月色却追赶韩信,并将其劝回。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便向刘邦力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并最终夺得天下。

  [注:摘编自《给世界一个转动的理由[角部]》

  最后附上一些资料,以助理解[据网络资料整理].

  1《萧何追韩信》

  原文: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译文:

  等到项梁率领抗秦义军渡过淮河向西进军的时候,韩信带了宝剑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后,改归项羽,项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几次向项羽献计策,都没有被采纳。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回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今天任命一位大将,就象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难怪韩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汉王答应了。那些军官们听说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关于跳梁与入室

  指跳梁小丑:

  跳梁,同“跳踉”,指乱蹦乱跳;腾跃跳动;小丑,意指小小的恶人。对人的卑称。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跳梁小丑”由庄周与惠施谈的野猫捕鼠触网而死的故事演变而来。

  出自《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国语。周语上》:“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

  来源:

  原文:

  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樗(chū)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讥讽庄子所说的“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对此,庄子这样回答道:“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例,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泽文:

  你难道没看见过野猫吗?它们隐伏起来,伺机猎取出来活动的小动物,东窜西跳,不避高低;往往触到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还有牦牛,庞大的躯体像天边的云。它能使自己很大,却不能抓老鼠。现在你有大树,担心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种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广阔无垠的旷野里,它可以生长得更加枝叶繁茂,来往行人可以逍遥自在地在它下面乘凉歇荫。因此,它并不因为所谓无所可用而感到有什么困苦。庄子在这里要说的是,“无为虚谈,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以此驳斥惠施的“大而无用”的讥讽。

  后人从这段故事引申出成语“跳梁小丑”,比喻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者,为了达到个人私利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

  入室,指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出自《论语。先进》:

  原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3关于庞统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早年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历史记载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鹿头山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