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同仁们,别怕任大炮


  令观众欣喜的变化

  3月以后的央视,节目有了很大变化,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思想活跃了,观点多样化了,说老百姓心里话了。首先让我感到大为不同的是,李小萌主持的《新闻会客厅》节目,在讨论宏观政策的时候,居然有了不同观点的对撞交锋,且主持人的插话引导很有水平。虽然这样的节目只做了几期,而且由于时间限制,电话嘉宾与直播间嘉宾的思想都没有能充分展示,但央视节目制作人还是近年来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久违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同台交锋,观后令人兴奋。

  随后,中央12套的《大家说法》竟出人意料的搞了个《我建议》栏目,其中有几期办得相当不错,为各界人士建言建策,为建立当局与民间观念沟通的渠道,作了有益的尝试。虽然这个节目开办的时间太晚,距人代会召开只有很短的时间,如开办的早一点,实际的影响还会更好更大。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其中的一期节目讨论妇女退休年龄,或许因为准备得较充分,请的嘉宾实力较强,加之这个题目没有什么禁忌,总之整个一场讨论,观点犀利、陈述简洁、说话滴水不漏,大有大学生辩论会的味道。精彩而有趣,给观众带来不少美感。

  不仅如此,在新闻报道方面,央视经济频道还增加了大家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的报道,不仅有房地产现状的纪实报道,也有经济事件与社会热点现象的评论,比如《经济观察》节目。此外还有买假画的现场报道,国际投资洽谈会骗子公司行骗深度调查等等,一改过去平和无趣节目风格。按说投资骗子公司,还有那害了无数人的传销公司、电话诈骗公司,都是些存在多年社会反映强烈的公害,作为人民电视台,大胆将这些行骗者曝光,将他们的行骗伎俩公之于众,会给多少善良的老百姓以提醒,会使多少民众少受伤害;又会为净化社会风气、打击不法行为带来多么大的正面影响,电视台电视编导这样做,群众会不欢迎,领导会生气?小品艺人们经常说找不到小品题材,我敢说,谁如果把传销那一套行骗的说辞编个小品,不仅会大大增加春晚节目的笑料内容,节目的播出更会受到千千万万家长的真诚感谢。

  电视是公器,它类似于公共车道,虽然电视台投资方与所有人可以将自己的理念、追求、喜好、价值观通过这个平台表达出来,但是它更会给社会各个方面合理利用这条公共通道提供有效的手段,它更要反映亿万民众的信念心声,表达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愿望与追求,体现多数观众的兴趣爱好。因为严格的说,电视台是文化传播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尽管它是官办的,尽管它拥有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但如果它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理念兴趣爱好去“改造”观众,去“教育”观众,早晚有一天,居于传媒大亨地位的电视台也会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使自己边缘化的。时下人们之所以总是从网上获取最新的时政信息,所以总是喜欢从外媒和网络获取有关社会事件的最新评论,韩剧即使被赶到半夜播出,也照样不影响铁杆的观众把它翻出来观看,这一切体现的正是文化信息产品激烈竞争带给传媒老大央视的挑战。

  大家因何对央视颇有意见,因为你拥有全中国最好的设备、最优秀的人才,最大的资金实力,拥有最丰富最可利用各方资源,如果囿于不合理的体制,使电视编创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如果因为旧的媒体管理理念使自己的文化产品被观众拒斥,人们又怎么不会对这一公众服务机构产生怨愤,电视台又怎么能完成上级交付的弘扬主旋律、引导人民健康向上的政治任务呢?

  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现实是复杂的,很多事物的认识需要各方人士共同努力,需要不同观点的有效传播、取长补短。如果我们的传媒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只给人们提供一种倾向的观点,只让一方的认识及其观念得到传播,让另一方或更多方的思想观念没有露头的机会,这样做,一方面会使你陷入观众的怨愤之中,大家会认为电视台没有将自己视为公器,而是公器私用;另一方面,对社会的现实影响也不好,明明房地产问题社会存有两种和两种以上大不相同的观点,你硬是只让一种观点宣扬传播,不让另一种观点走上电视台,造成的结果,不仅没有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出上力,而且使亿万承担高房价的老百姓很有意见。

  明明在巴以冲突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社会上存在截然不同的多种认识和多种观点,我们怎么可以只让一种观点长期占领电视银屏,而让另一种颇具代表性在国际上堪称主流的观点发一点声息的机会都没有呢?虽然张召忠先生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电视讲解讲得很好,我也和爱听。但是他毕竟只是一种观点的代表,只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反对美国的、从伊拉克主权角度说话的人士,还有许多国际上的不同声音、国内各方面的不同声音,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报道一些呢?我还有一点私房话:我们何苦为萨达姆讲那么多话呢?独裁者的名声,残酷镇压国内反对派、悍然侵略他国领土的所作所为,抨击一下又有何妨呢?而且当张先生用民族主义的精神的老常规,判断伊拉克军队肯定是藏在地道或什么地方的时候,伊拉克军人却用独裁者军队固有的特性——不作丝毫抵抗,而作鸟兽散——回答了我们,这个教训应该是非常深刻的,它表明看待国际问题的传统观点往往并不切合实际。

  当我们央视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开始倾听民众呼声,开始为民众鼓与呼的时候,我看到了电视报道了上海北京重庆等特大城市的房地产现状的经济新闻,虽然这个节目播了三期之后嘎然而止,我们还是为电视记者提供民众关心的新闻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而感叹;当电视台播出房地产小阳春的不同声音,播出一些城市利用买房入户政策刺激房市的不同声音时,著名房地产利益集团代言人任志强先生终于沉不住气了,开始恼羞成怒的向多年来一直照顾他的央视《经济半小时》节目及其编导人员开炮了:

  “对《经济半小时》近半年多以来的节目,特别是有关于房地产的专题节目却不敢赞同,且大失所望。尤其是每次前半个小时的采访似乎都与最后几十秒的文字结论是背道而驰的,内容不但不支持结论,反而让结论失去了经济性的价值,完全变成了主持人的主观意见,一种完全无经济意义的情绪倾”[1]。

  “还好我们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像《经济半小时》的主持人、编导们那么愚蠢,没有受这些书呆子们的偏见影响,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为户籍制度的改革做出了贡献。用购房入户的方式既有利于解决非农、农民入户的长期矛盾,又有利于解决城市的快速膨胀和政府的保障负担。这本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却被当作了批判与攻击的对象”[2]。

  与任志强先生大为光火的电视观感不同,我等众多观众对经济半小时节目结束前的几句话却极为赞赏,以为它不仅符合逻辑,而且讲了真话,体现了人民电视台的宗旨和良知,是央视人敢于得出自己独立结论的勇气和敢于旗帜鲜明的表达自己价值观念的行为表现。这里,我不想举出央视经济半小时(当然还有法治频道)最后几句话具体内容的例子,相信关心和观看了相关节目的人会对那些话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任志强先生向《经济半小时》编导及主持人员放的这一炮,虽然表面看是从论证逻辑[3]出发的,实际是从利益逻辑出发的。

  而符合时代的政治正确性的逻辑是:央视作为公器,应该体现各方声音、表达各派观点;决不应该只给强势集团(如房地产商)以“无数次”做节目[4]的机会,而不给其他购房人、评论者一次或几次这样的机会。严峻的现实就是这样,当央视开始变为公器,开始为亿万观众衷心接受,开始办亿万观众喜欢的节目的时候,长期享有特权的既得利益者就会抱怨,就会愤慨,无可奈何之余就会放几响野炮。但央视是什么,它是人民公器,是公众喉舌,几发这样的炮弹岂能撼动它的编辑方针、价值倾向。

  备注:

  [1][2] 任志强博文:《经济半小时》居心何在,见博客中国任志强博客。

  [3]前几日《经济半小时》连续报道的是“户籍制度”的专题,却将购房入户当成靶子,先后用天津、成都和上海的情况做了对比。天津与成都的调查与对话中,支持的人占多数,但结论却是购房入户与户籍改革是悖论——引文同上。

  [4]我参加过无数次《经济半小时》的节目和活动,与大多数的编导和主持人都很熟,经济节目也是我关注最多的电视节目,许多热播的电视剧我几乎都一无所知,但经济信息却几乎是一天不可缺少的“粮食”——引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