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决定自 6月1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这是自燃油税改革以来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自《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来,首次按照该《办法》上调成品油价格。
民意对这次价格调整看法如何呢。根据新浪网组织的关于“2009年成品油价上调”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近90%的网友认为,现在的油价依然太高,这个结果,的确出乎笔者的意料。考虑到自3月25日国内汽、柴油价格上调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一路暴涨66美元多,五月份的涨幅更是接近30%,创先了10年来月涨幅的最高纪录。据此,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应是早晚的事。
按照发改委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百分之四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3月22日成品油价格上调时,国际原油价格刚刚突破50美元,目前已经上涨至66美元,无论是上调价格的周期,还是幅度,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本次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的幅度低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幅度。但国家发改委的小心翼翼并没有为自己的调价行为换来喝彩,而依然备受非议。
是中国民众不知足吗?这显然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老百姓一样易于满足。但是,在油价的问题上,民众为什么积累了这么多的情绪,无论涨跌,都难获正义,根子绝不在民众,而在于不合理的价格管制和成品油生产的垄断。
首先,我们发现,尽管本次价格上调幅度并不大,但在时间上显然违背了发改委5月8日刚刚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从5月8日到6月1日,即使不考虑端午等公假,也没有22个工作日。既然办法规定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发改委至少提前10天上调了成品油价格,对于石油巨头而言,获利显然不菲。这种明显违背自己制定的价格机制的行为,起码难获程序正义。
其次,即使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国内石油巨头为保利润开始采取限产等措施的情况下,国内石油巨头们的利润依然暴增。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前4月,石油加工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81.3%,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4个月,全国22个地区工业实现利润同比却大降27.9%,石油行业在利润上的“一枝独秀”特别扎眼,所谓提价是为了防止亏损的说法有点滑稽。
第三,尽管成品油价格改革和随后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对于成品油价格的构成都做了描述。然而,在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一直成谜的情况下,油价本身仍然是一个永远不透明的东西。特别是,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的时候,国际油价处于历史的低位,而中国油价当时并没有彻底和国际油价接轨,这导致成品油价格机制可能在以后永远都难有小调的机会。据专家的测算,目前中国真实油价应该处于70到80美元,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接轨,在70美元左右,国内成品油价格都不能上调。因此,发改委这次的调整虽然低于市场判断,但依然引起了民众的非议,意料之外,清理之中。
第四、成品油价税费改革不彻底。不是民众愿意和美国油价相比,而是的确,中国油价里面承载的东西太多了。该取消的公路收费划定了延后的时间表,但油价改革却必须一步到位。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和国外对比油价,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民众在成品油上的真实负担或者痛苦指数即使不是遥遥领先,也肯定是位居前列。
应该承认,老百姓对油价情绪之复杂,确实是一个无法简单用单学科知识谱系来解释的东西,油价难获正义,归根到底绕不开管制二字。其实,在一个生产垄断、销售垄断和价格垄断的制度空间下,民众本不该对价格的正义抱有过多的期待。然而,既然声称改革了,新的价格形成机制也表达了和国际油价“间接接轨”的意愿,我们当然希望在价格上起码能够体现正义在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其实,即使在不改变石油巨头们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仍然有获取正义的很广阔的空间,有关部门只要在价格政策和程序上稍微透明一点,公开一点,并逐步放开价格管制,让油价和国际市场彻底接轨,并倒逼公路收费等其他改革,非议和怨恨就会少很多,传统上,我们还是一个容易知足的民族。成品油价格管制的确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我无法解释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的任何理由。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油价是市场化的,并没有发生短缺,而我们实行政府价格管制,石油巨头们就给我们制造人为的“油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