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发短信而不喜欢打电话?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通过短信和别人联系,而不是通过打电话。问一个事情或者通知一个事情,闲的无聊的时候找人聊天或者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包括新年拜年),大家都喜欢发短信。问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好像也有这样的经验。

这到底是为什么?一个不假思索的回答可能是:为了省钱。一个短信一毛,一个电话三毛。这样的回答我以前非常相信,今天仍然部分相信,但是却不完全相信了。这种解释把人们选择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看做是纯粹的经济理性行为,但即使从经济理性的角度看,一个电话,包括手机电话,虽然每分钟三毛,一个短信才一毛,但一分钟能说很多话,而且免却了没完没了按键输入的麻烦,我的经验是,即使不是聊天而是商量一个简单的事情,发信息也要比打电话花钱更多。比如你要和一个朋友商议一起开会的事情,常常需要这些问题:

“你准备参加XX会议吗?”

“参加,你呢?”

“我也参加,你什么时候去?”

“后天上午。”

“怎么去?”

“坐飞机”

“买票了吗?哪个航班?”

“买了,Caxxxx。上午十点起飞”

“我和你一起走好吗?”

“当然好啊。”

“那好,我一会儿就去买。”

很少有人会把这些问题集中在一个短信上发,也不可能把对有些这些问题的答案集中在一个短信回答。商定这些事务至少要发六个左右的短信,也就是花费六毛钱。而通过电话可能一分钟就解决问题了,只要花费三毛。更不要说通过短信的方式需要花费的时间是电话的好几倍。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短信交流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费用也不便宜,甚至更高。看来经济理性的解释有些行不通。

以下是我初步想到的非经济原因:

第一,与面对面交流或者电话交流不同,短信交流是以文本/信息为中心而不是图像、表情或声音为中心的交流,交流的时候不但看不到对方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而且也听不到其声音,可谓不见其人不闻其声。这使得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化了,我们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要察言观色,在打电话的时候也要揣摩对方声音中的意义。而在担心交流中,一些影响交流的非文本非信息本身的因素,比如害羞、难为情、畏惧、不好意思、尴尬等情绪因素,在短信交流中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大大降低了。短信交流不但避免了避免面对面交流时可能的尴尬,也避免了打电话时具有表情意义的声音带来的那种感觉。有时候你不希望听到对方的声音,有些话当面可能不会说,但是通过短信说就方便很多。面对面或打电话的时候不便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没有勇气说的话等等,常常都可以通过短信说。比如一个女孩喜欢一个男孩,但不知道对方是否也喜欢自己,这个时候选择短信传情达意就比较好,她可以发送一些形式含蓄但内容明确的试探性短信,一方面不会让对方尴尬,另一方面也不回让自己尴尬。对方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一般会选择不回复,装聋作哑,而这位“失恋”的女孩也同样可以装聋作哑,不会感到尴尬。而在面对面交流或电话交流中,这样的试探性信息不仅会让对方尴尬,而且也会让自己尴尬。

第二,电话交流的主动性和可控制程度要低于短信交流。比如,如果我出于工作的需要必须通知一个我不愿意交谈的人某件事情,我只想要通知对方而不愿谈别的,也不愿闻其声。如果打电话,我不但不可能拒绝他的“讨厌的声音”,而且对方可能会在获取信息之外还要和你聊些别的,而你恰恰不想聊这些东西,或者不愿意和他聊这些东西,这个时候你就很尴尬,出于礼貌,你不能轻易拒绝。短信就不同,即使他来短信要聊天,你也可以装作不知道,以后问及则以“当时手机没电”“正在开会不方便”等原因搪塞。

第三,短信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少。面对面交流和电话交流都必须对方当时在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不适宜接电话(比如开会的时候,看电影看戏的时候,和重要人物谈话的时候,等等),但是短信却随时随地可以发,不管对方在开会、看电影也是在干别的什么,在对方关机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所以,你在发短信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这是打电话不具备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