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台上搞,我们台下笑


从来不知道上海的相声是个什么东西,直到前两天买了个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之前对他的海派清口完全不懂。其实就是源自上海滑稽戏,从“学市声、方言,吃进吐出”等诸多表演手段上都可看出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比滑稽戏更场面大。看他一个人讲那么久,不卡壳,也不容易。

 

确实,这两年讲三十年东、三十年西没完没了。周立波也不能说不是跟风,说是民间艺术,也还是有官方体制,不过好在还是很有意思。《三十年》就是笑侃改革开放以来的衣食住行:粮票、大哥大、邓丽君、崔健、喇叭裤、爆炸头。。。而这30年的集体记忆,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海派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纯粹上海的蜚短流长,于是正有可能,在上海之外,也颇有声响。比如周立波讲:“去年的股市是‘脑充血’,充发充发,就半身不遂了。最可怜的是那些麻雀,都撞死在在证券公司的大屏幕上——它们以为是共青森林公园到了。“这就是握住了全国股民的死穴。当然,周立波也说什么刘欢老师不能穿立领,谁谁谁又特别矮,谁谁谁又兰花指了。。。反正就是拿别人开涮。拿别人开涮这种事,总是有人觉得有意思,有人觉得没意思,不过既然是哈哈一笑,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当然,笑侃三十年,总是太久,所以150分钟的段子,在解构30年的过程中,侃着侃着就有点飞了。当然,也听一些讲,周立波的清口里面,也有海派价值观的输出。能这么讲,这也只能算是上海人在笑侃里面,对过往记忆的集体自慰了。

 

当然,谁都知道,文化和文化是没有可比性的,不过中国人就是爱自立山头,老拿地域说事儿。然后媒体也总会把一些人莫名其妙的放在一起比较着玩,比如06年的郭德纲,08年的周立波,09年的小沈阳。不过周立波讲“我希望没知识的人演给没知识的人看,有知识的人演给有知识的人看”,又说自己不会和郭德纲同台,因为一个吃大蒜瓣的和一个吃咖啡的怎么能在一起。。。三言两语中,虽然肯定是被媒体断章取义了,不过倒也透着上海人的清高和小气,并且也算是周立波在挖苦人上面的登峰造极了。确实,这一点他比不得郭德纲,三十年的事,他也都是开了头儿,然后就把自己停在杠头上了,所以估计不会像郭某人,是非不断,官司缠身,然后红的一发不可收拾。。。再说2009年的小沈阳。虽然一些人不鸟小沈阳的低档次,不过低档次也是一个档次,他拿公众智力开玩笑,公众也未尝不买账。。。这也是市场很吊诡的地方,看惯了也就见惯不怪了。当然,周立波讲小沈阳是“排泄系统“,言外之意就是二人不可比,也不必比。。。确实,不过也许在娘娘腔方面,二人或可一拼高下的。听上海人喊他波波波波,确实够AV。

 

此外,周立波能不能跟小沈阳之流,也弄个刘老根大舞台之类的,落户北京?虽然方言,肯定不利于海派清口在全国开花结果。估计至多也就热热长三角,除非总可以搞出30年这种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来。当然,也没准上海就自high自的,进不进京,上不上春晚,也觉得意思不大,或者是酸葡萄心理,打死也自high。

 

不过确实有一点就是,所谓“艺术”,有没有必要叫全国人民都买账。毕竟全国人民都喜欢这回事儿,具有很强的市场操作性,是个运气活儿,所以娱乐的常态也还是要分片儿。既然要分片儿,所以周立波自然要调侃调侃北方,反之亦然,郭德纲也最爱拿上海的叽歪说事儿。否则海派清口要以北方人的思想为创作基调,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北边儿的听不懂,南边儿的不要听,终于两头儿不是人。

 

附笔:关于周立波的亮相:笔挺的礼服,锃亮的皮鞋,“新克勒式”的小分头,生了一张典型的上海男人的精明面孔。别的不说,单说一点,他能有本事叫上海人自己掏钱看戏,就很是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