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知性之美。
女性的知性之美就是指女性的品德和思想精神之美,这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得到的!
虽然李渔的女性观有点令女权主义者发指,但他却是女子学校教育的先驱之一。男性中心论始终统帅着他的女子教育论,他倒是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腐论调的,认为是前人愤激之词,见噎废食之说。“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但须为之夫者,既有怜才之心,兼有驭才之术耳。”他毕竟是个文人,除了基本需要,还有精神需要,除了肉蒲团,还需红粉知己。生不逢时,没福见如今才女佳人满天下的盛景,只能自己培养。买来姬妾先让上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没几个呀。他倒是个好老师,因材施教,精研教学方法,细订教学大纲,合理高效,五四时兴盛的家政系和近些年国内重新兴办起来的女子学院也该甘拜下风。(我本人反感这种局限女性全面发展的复古女子教育。这是“女人的教育”,不是“人的教育”。可选修不必专修。)
李渔在他的时代则是个先锋派,为使他的女子教育得以实施推广,他小心地将他的女子习技与传统的女子三从四德(德容工)衔接排列,“-虽说闲情,无伤大道,是为立言之初意尔。”把那个儒家文化背景中大女人修订的培养贤妻良母的德育训诫与他这个市民文化背景中小男人修订的培养娇妾美姬的专业课程链接,若再加上父母嫁女时含泪叮咛的顺字诀和妓院老鸨传授的媚功柔术,便共同完成了封建社会男权制度中满足男性多层次需求的人才市场需求的女子教育课程体系。
“李渔女子艺术学院”以习技为主,“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女工则其分内事,不必道也。”艺术魅力与女性魅力可相得益彰,女子学艺可增加身价。技艺等级一般按精神含量来划分,而对于女子可能得与增魅功能相对应,于是男子不屑的歌舞为下层女性首选,男子擅长的翰墨则是上层女子乐为。至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之类的大学问,当然与女子无缘,大概女子学院院长李渔那时就预料到这些可能徒增呆气,令好端端的女儿家“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吧
封建社会的女子教育一半是培养女优,一半是培养大家闺秀,等级鲜明。“以闺秀自命者,书画琴棋四艺,均不可少。”如林黛玉可谓是大家闺秀,吟诗抚琴可炫技,而听见别人说有个绝色小戏子眉眼有些像她便会生暗气,偷读《西厢记》就要吃教训了,可见这种艺术等级论渗透至深。在男子也是诗赋书画为雅兴,词曲小说戏剧说唱等便有勾栏气了,会影响仕途。李渔是个朝代更替期的不入仕途的儒生,靠笔耕砚田谋生养家的文人,结交三教九流服务豪门权贵,他不必一本正经也不能清者自清,名、利、欲他概不掩饰,为争著作权、版权、发明权可以放出“决一死战”的狠话,而情、志、德他却要曲笔幽隐,躲避崇高淡化操节,不会去撞枪口涉文狱,乱世做个有些痞气的俗人小人最安全。元代的汉族文人被打入底层(九儒十丐),便将聪明才智注入底层的文艺形式,火了元曲元剧,而明末清初的汉族文人没了仕进指望,则埋首故纸堆或混迹市井,成就了不少集大成的学问和鸿篇巨制的小说。李渔则在艰难困苦中成就了他的流行戏曲和生活美学。
李渔的女子教育既是演员培训营,也是才女速成班,既有专业学习也有通识教育,这里李大才子倒有一段妙论,是腐儒庸士积学多年也未必真正解悟的“大道理”:“学技必先学文。 万物锁钥在文理。---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止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也。此论之发,不独为妇人女子,通天下之士农工贾,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
以其教育经验,他认为“妇女读书识字,所难只在入门。入门之后,其聪明必过于男子,以男子念纷,而妇人心一故也。”如今中小学都是女孩子成绩总体高过男孩,大学文科女生比例已超过了男生,硕士博士中女生数量也在速增,可谓印证了他的理论。现在的家长老师对孩子,一防打游戏,二防看闲书,搞得读图时代的孩子阅读能力很差,而李渔主张,认些字之后择些不那么诲淫诲盗的传奇小说任其游读,半猜半蒙,“机锋相触,曲喻旁通”,可突飞猛进。读此长文者想必是个文化人,均有此体会吧?。当然还要注意由易入难,“妇人之聪明,大约在纤巧一路,读尖颖之诗如逢故我,则喜而愿学,所谓迎其机也。所选之诗,莫妙于晚唐及宋人,初中盛三唐,皆所不取;至汉魏晋之诗,皆秘勿与见,见则阻塞机锋,终身不敢学矣。”(P247) 惭愧惭愧,如今教授带研究生,也多半按教学计划走,可曾一个个研究其心智性情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得天下美女而教之,不更乐乎?作为一个男性文人,李渔的理想大概在,教乐若教出个琴瑟和谐的合操图,足以令人消魂生妒,而教文若教出个“名士佳人合而为一,千古来韵事韵人,未有出于此者。”得此佳偶彼此唱和,“吾恐上界神仙,自鄙其乐,咸欲谪向人寰而就之矣。此论前人未道,实实创自笠翁,有由此而得妙境者,切勿忘其所本。”“善教由人,善习由己,其工拙浅深,不可强也。”也不知他是否有此奇缘艳遇。
今人看来,公学高于私塾、新学优于旧学,人学强于女学,教育主要是引导精神成长而不是单纯塑造服务工具,还是应以学生为主体的。兴女学的笠翁大概想不到有一天会被在教育中强大起来的女子们调侃吧?否则一定会超凡脱俗地制定他的教育方针,淡化当时的市场观念,强化其天才的理想倾向。理想倾向真是个好东西,可导引现实变革、人性提升,帮助人的精神挣脱传统制约和时代性民族性个体性的局限,要不怎么会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标准之一呢?理想能超越现实,教育是需要超人的眼光的,人教人只能制造出“工具”,神教人或许可能培养出“人”,教会成为大学摇篮或许不是偶然。太过世俗太过功利的教育系统只是职业培训机构,而理想的教育对人类文明进步应有导向功能。
人本教育理念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奴隶主只能教出驯顺的奴隶,男性只能教出善媚的女性。李渔的女子教育论需脱出男权文化的樊篱,才可能真正成为“闺阁知己”,才能领略到女子的精神之美,能够欣赏了成长起来的女人的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无限风光
对女性的审美:知性之美
评论
2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