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概念,在我国以前鲜为人知;但知识经济以创新的高科技为基础,以及21世纪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人才和教育竞争上的思想,很早就在科教部门和知识界已有所认识。因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断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关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改决定》中就已提出,要培养“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才。
由于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创新,就可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片面理解,就有可能出现在下述关系上畸重畸轻,不利于科技和教育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下列情况要防范于未然:
(1)防止“重科学技术,轻教育”、“重科学研究成果,轻培养人才”、“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等倾向。邓小平同志不止一次说过,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因此轻视教育、轻视教学、轻视出人才是很片面的。
(2)防止“重理轻文”,即重理工,轻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或把专业搞得过窄。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学,和知识经济所讲的知识创新,在大多数人看来几乎都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而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能是“一枝独秀”,至于哲学、人文和其他社会科学都可能成为“冷门”。这不符合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要积极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指示。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关于“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讲话中,号召“学习历史”,“要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知识来丰富提高自己”。重理是对的,轻文则是错误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把专业搞得过窄,创新也就受到局限。根深才能叶茂,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专精。
(3)防止“重高教,轻普教”、“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教育,轻素质教育”、“重重点,轻一般”等倾向。这些倾向在教改中已经纠正过来或正在改革中,但要防止知识经济过“热”引起“死灰复燃”。
(4)在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在年龄界限上既要防止“论资排辈”,也要防止“老年歧视”。在人类历史上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中、青都有。在自然科学上确实不少重大发明出现在中青年时期,但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高级知识分子队伍中年龄结构偏高,因此大力破格提拔中青年并着力培养知识创新人才势在必行,但也要防止对老年人歧视。一是在不同学科中创新思维的最佳年龄并不一样,有些学科需要大器晚成,不能急于求成。其二,有些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运用需要依靠老、中、青的集体智慧。其三,随着人类健康增进,人类寿命延长,记忆、思维能力也随年龄延长而提高。现代科学一再证明随着年龄增长,人类的智力释放期极大地延长,如果采取适当的方式木断更新知识,功底深厚的老年人才中有一部分能作出创造性的贡献。过去关于成才最佳年龄的许多结论正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