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现退市潮IPO重启促扩容


可转债现退市潮 IPO重启促扩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22:51  经济观察报
 

  温慧抒 方迎定

  由于股市持续反弹,多只可转债因触发赎回条款而退市,市场萎缩严重。不过,IPO开闸后,可转债发行重启也会随之来临。

  慌张的投资者

  6月15日,柳工转债发出第四次公告,公告称6月22日为柳工转债的赎回日。

  这下可慌了名为“白象王”的投资者。他在6月10日以157.2元的价格买了370张柳工债,共计5.8万元。如果6月11日柳工债开平的话,他打算用1张可转债换回10.4股,他的370张就可以在转股后获利超过千元。

  不过,这也只是一厢情愿。他的想法在其他投资者看来被认为是“有很大风险”的。

  可转债在债民中掀起的波澜与它最近的退市潮有关。自去年股市深度下跌以来,几乎所有的可转债转股价格已经历了多次下调。随着年初以来股市的持续反弹,部分可转债开始纷纷触发提前赎回条款。

  柳工债就是其中的一只。柳工转债的发行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股票简称柳工,000528.SZ)有限公司相关证券事务代表表示,退市只是因为触发了赎回条件。他表示,短期内没有融资和发债的计划。

  去年4月18日,柳工经证监会核准,向社会公开发行了8亿元,共计800万张可转换公司债券,并于当年5月6日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10月18日起柳工债可转换为公司A股股票,一直到今年5月18日,柳工债还有5603584张在市场上流通。

  股市持续上行带动可转债的股性不断增强,而正股的大幅上涨也使得股价与转股价格的差价不断拉大。

  柳工公告显示,今年4月18日至5月18日柳工转债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高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已经触发了提前赎回条款。因此,公司董事会决定行使柳工转债的提前赎回权,全部赎回截至赎回日尚未转股的柳工转债。

  柳工转债属于股性较强的转债,投资股性较强的转债必须是预期未来的正股继续上涨。但6月15日,柳工债正股涨幅为负2.39%。

  “可转债退市潮来临,投资转债现在基本上已没有什么机会了。”一位手头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表示,由于多数都是股性极强的高价转债,如果大盘不出现30%以上的下跌,买债与买正股的风险收益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不下调转股价,现在的溢价率还是太高。”

  Wind资讯显示,兴业可转债混合型基金是柳工可转债最大的持有者。该公司市场部人士以基金经理出差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安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王昌俊建议投资者适量减持,而对柳工债应尽早减持或卖出。

  据他介绍,尽管转债中内嵌的期权的头寸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一个看涨期权的多头,但是由于赎回条款的存在,它实际还附有一个看涨期权的空头,也就是说转债的价格属性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单边期权,因此正股价格的上升并不是完全对转债价格有利的,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风险。

  债券研究专家王印国提醒投资者,转债满足赎回条件后,千万不能被公司赎回,因为赎回和转股相比至少会造成30%的损失。

  “如果把握不了卖出点,最坏的结果也得转换为股票或赎回前卖出,柳工转债必须在6月19日前卖出或转股,以免造成损失。”王印国称。

  IPO重启带动扩容

  王印国表示,可转债的存量越来越小,也给转债的投资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粗略的统计,最近5年来转债的发行量在500亿元以上,目前的存量仅在105亿元以下。

  去年9月IPO暂停以来,可转债发行也随之停滞。王印国称,IPO开闸对转债投资人来说是个好的消息,这意味着新的转债也将发行。

  王印国提醒投资者,应格外关注可转债的转股修正、赎回和利率等条款。

  东方证券金融衍生品高级分析师孟卓群表示:IPO重启对于转债市场是一个利好,交易的品种增加,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有好处。

  不过,IPO重启对整个债市资金的影响较大。

  一位基金研究员认为,上市公司在IPO重启后可能更多选择IPO融资,而不是去通过发债券融资,这对于债市会产生不利影响。

  他表示,IPO重启对于可转债尤其不利。一旦IPO重启后,首先,整个大盘可能会有下跌的风险。其次,可转债面临扩容问题,如此一来,可转债的平均转股溢价率就会下降,从而对可转债整体产生压力。

  还有,从可转债目前的收益来看,一年超过5%的收益是有难度的,而且风险和收益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所以一旦IPO重启,不如将资金抽出参与新股操作,获得低风险的收益。

  “我们前段时间已经对手中持有的债券型基金和债权品种进行了减持,一旦IPO重启日期敲定,我们还会继续减持上述品种,以便腾出足够多的现金来打新股。”某知名券商债券型集合理财产品投资经理称。

  华鑫证券分管固定收益部门的副总裁丁颖新认为,很多追求稳定回报的稳健资金原本购买债券型基金,但在新股申购开闸后,这些资金会选择申购新股,这也对债市资金面形成阶段性压力。

  一家上市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指出,近期债市继续低迷回调,不少机构投资者其实早已提前撤离债市,一方面回避债市风险,另一方面也可腾出打新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