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银行卡支付“保驾护航”的新技术—指付通


近年来,随着银行卡的普及,银行卡犯罪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犯罪手段更是不断升级,呈现出多样化,包括盗窃持卡人账号和密码复制伪卡、欺诈申请,甚至直接使用持卡人的银行卡盗刷的案件大量发生,而银行卡一旦被盗刷成功,消费者、特约商户与发卡银行之间的矛盾就会爆发,为此多数案件最终是由持卡人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目前国内界定银行卡违法违规,以及犯罪行为,并能够直接解决此类纠纷的法律法规几乎没有,都是套用其它法律法规来界定,同时仅有一部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限于当时的历史原因,亦未对信用卡盗刷风险的承担做出规定,为此,在近几年有关银行卡案件的诉讼中,法院对于如何适用法律来保障持卡人的合法权利,竟然没有统一规范,也就造成了各地法院在此类纠纷的处理上出现众多的类似案件却不同判决的非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裁判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特别是像“许霆案件”前后判决结果的大相径庭,就是这个“非正常现象”的典型案例。

现阶段争议最大的主要是信用卡盗刷案件,尤其是在到底是“凭密码还是凭签名交易更安全”这一问题的分歧上,这主要是由于信用卡特殊的性质所决定。通过分析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发现各地法院对发卡银行在案件中的责任认定较为一致,认为只要交易记录发生在信用卡挂失之前,发卡银行依据信用卡卡内交易产生的电子信息记录以及商户提供的签购单作为交易的凭证进行善意支付,在诉讼中通常不要承担过错责任。但在判断特约商户在接受信用卡消费时是否履行了审查义务方面,由于举证责任分配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裁判结果的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在“凭签名交易”引发的盗刷案件中,针对签名的真实性问题,持卡人、商户和银行对于责任界定的矛盾则更加突出。

为此,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加强力度打击银行卡犯罪行为,中国银联、发卡银行等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全面防范银行卡风险。这些措施包括:在发卡环节上,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严格发卡流程,控制发卡风险;在受理市场环节上,建立健全特约商户的监控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调整特约商户准入条件,加强对ATM的现场监控和巡查;在交易环节上,则完善对交易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可疑交易的监控。从原则上说,这些政策不可谓不严格,如果的确可以一一落实的话,多少还是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流程中,很多环节都具有极强的可变性,也就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达到控制与防范银行卡风险的目的。

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政策上的管理和规范,对于目前日益嚣张的银行卡犯罪现象并不能有效地进行遏制,持卡人的用卡风险就如同“达摩利克斯剑”随时可能会掉下来。因此一方面要制订严格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尽快从技术上对银行卡进行有效的保护。

目前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银行卡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的泄漏。这样即使卡一直没有离开自身,但他人只要获得了持卡人的账号、身份证号码,乃至信用卡后三位验证码的话,就可以通过离线支付的方式盗刷。日常生活中,持卡人信息被盗取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第二种,银行卡遗失。尤其对于没有密码的信用卡而言,就很容易被盗刷。

第三种,银行卡被复制。这种情况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不法分子在ATM或者是POS机上安装复制磁卡信息的设备,将银行卡的磁条复制,同时银行卡的密码也被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窃取。单从技术角度来讲,要复制磁条是比较容易的。

实际上从国外银行卡发展的情况来看,已经通过技术的升级换代,完成了从磁条卡到芯片卡的迁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卡被复制的风险的问题。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联合推出的EMV标准,就是为了逐步将磁条卡向芯片卡过渡,在欧洲芯片卡已经成为主流,对磁条卡的替代率非常高。国内在推广EMV标准的难度比较大,监管当局一直没有确定EMV的技术标准,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规制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银行卡中,借记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对EMV标准的迁移需求压力不大,另一方面由于EMV迁移的成本巨大,涉及到卡片升级、终端改造、各级清算中心主机系统改造等一系列成本,以及宣传推广、业务培训等成本。为此银行方面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项新型的防范银行卡支付风险的技术悄然出现——指付通。这个技术先进行指纹数据信息预留,完成指纹注册后,再和持卡人指定的银行账户捆绑,在支付的时候,由商户输入支付金额,持卡人只需用手指在指纹支付终端上按一下,即可确定从绑定的银行帐户中进行划款完成支付过程,使消费者即便是“口袋空空”也能完成购物。

这项技术运用了生物识别技术。由于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用户的指纹数字信息也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和任何人的指纹信息产生重复。如果支付结算都必须通过持卡人的“手指”来完成,“指付通”通过数据加密等手段而具有多重的防伪功能,即使指纹图象可能被伪造或复制,也无法通过终端的验证识别,只有持卡人本人通过注册的手指才能支配付款账户,这样用户甚至都无须携带钱包和银行卡即可消费,也就不必担心银行卡、银行卡号或是密码被盗。这样就能有效地降低了持卡人的风险。

2007年上海立佰趣推出“指付通”技术后,之前诸多原因限制了“指付通”技术的普及,导致该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随着银行卡风险问题的严重,尤其是信用卡风险的加剧,在EMV迁移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的情况下,“指付通”技术应该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优势在于完全满足了银行卡目前的技术条件,无需任何改变,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银行卡风险,这将为银行节省了大量的EMV迁移成本,这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受到欢迎的技术。

对于“指付通”来说,加快市场开拓应该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一旦多家银行与“指付通”形成全面的合作,就目前只有将近千家的用卡环境,是远远不能满足众多持卡人对安全用卡问题的要求,银行、持卡人、指付通三者之间的市场矛盾就会立刻显现出来。在其它大中型城市,“指付通”技术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运营能力,就会对“指付通”形成巨大的市场发展压力。这就应该借助银联、收单机构的力量,以及加大对市场的宣传力度,通过市场需求的呼声推动银行加入这项技术,迅速占领市场,一方面可以降低设备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快盈利模式的完成。

然而不管怎么说,作为将一项先进的指纹识别技术运用与支付领域,“指付通”的前景还是非常光明的,我们期待“指付通”技术能够真正为持卡人安全使用银行卡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