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学校的体制


论高等学校的体制

 

客观世界是个整体,仅仅因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才把它肢解为不同学科的对象,从物理的、化学的、生理的等不同角度来把握,而且越分越细,仅自然科学就形成了4160多门学科。

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会引起学校体制的重大变化。当今人们已意识到要拓宽专业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促进学校体制变化的另一个因素是社会的信息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既然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那么,它对学校的教育体制。科研体制。内部管理体制不会不形成有力的冲击。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已经可以看出,远程教育、“虚拟研究中心”等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高校系统会出现网上联合的拟实物理研究中心、拟实新能源研究中心、拟实数学研究中心,等等。这时大学好比信息网络中的多CPU有并行处理能力的巨型计算机,它一方面妥善地处理内部过程,另一方面CPU又紧密地和其他巨型计算机的CPU联系,共同完成复杂事件的探索和处理。到那时,学校的科研工作的管理机制、权力分配等科研体制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面对面的课堂教育仍然是主要的传授知识的形式,但是事实上已经起步的课堂教育手段现代化还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总有一天,统治了教室数百年的粉笔、黑板将进入历史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显示、声响、记录、传播手段。要强调的是,与课堂教育配套的远程教育将成为另一种重要的方式。远程教育将为终身教育、职业培训服务,远程教育也将把高质量的教育内容、方法送到特别需要的边睡地区,“使得无论是边远地区还是城市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相同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不难想象,这将会给教育体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促使学校体制变革的再一个因素是终身教育。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使人的寿命和就业期限不断延长,“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成了“八十、九十不稀奇”。日本人在中年与老年之间加了一个“实年”,意思是55~65岁这个年龄段还可以收获到果实,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科技人员在他们的就业期内要面对越来越频繁的知识老化和技术更新。这样,到了下个世纪,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规模上将接近甚至超过学龄期教育,从而出现两种教育体系并存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然要拿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力量来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与此同时,学龄期教育的内容将进一步基础化,着眼于给学生以获取知识、更新知识、适应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能力和素质。

 

学龄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的局面也将使高校体制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中将出现本科学龄教育、继续教育(含职业培训)、研究生教育三足鼎立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