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能力测试,势在必行


汉语能力测试,势在必行

 

200951718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组织召开“汉语能力测试与评价工作研讨会”。原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国家语委咨询委员陈章太、仲哲明、曹先擢、傅永和、李行健等,汉语能力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巢宗祺、谢小庆、谭汝为、马庆株等出席会议。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语用司、考试中心以及课题组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考试中心副主任刘军谊首先作了《国家汉语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方案》的报告,介绍了对汉语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方案构成的设想。

 

一、汉语能力测试的意义

 

柳斌指出这个项目的研发关系汉语在世界上地位的问题,尤其关系汉语在国内的地位问题。汉语能力标准的制订势在必行,可以让大家统一认识,重视母语的学习。戴家干指出:今后考试的发展方向是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汉语能力测试项目从能力测试着手,从与社会人群关系最密切的语言能力着力,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考查国人母语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汉语能力测试项目的成功研发将满足社会对母语能力测量的要求,适应不同群体、不同职业人员评价、提高汉语能力的需要,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了解自我语文能力的参照标准,为政府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人员聘任、培训、晋升等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国内语文教学的参考,从而引导促进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汉语能力测试的定位

 

柳斌指出考试定位应放在汉语应用能力上,标准的制订一定要把握好难度,要考虑群众性,坚持面向多数、面向大众。陈章太认为将汉语能力测试的性质跟定位放在能力上,十分合适;考试适用于全社会的母语人群,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汉语学习者的使用需要。仲哲明指出将测试对象定为“汉语学习者”的概念过于宽泛,应将书面语和口语分开,并对行业领域的需求进行调研。刘军谊强调建立汉语能力测试和评价的国家体系,不是准入的和职业化的考试,而是行政引导性的考试,以促进全社会重视母语的学习和使用,提高国人的语文素质和应用能力。课题组专家们一致认为,汉语能力测试项目的定位应在汉语应用能力上,属于公共汉语的范畴,考试对象涵盖大多数母语为汉语的人群,同时不排斥母语为非汉语的人群。

 

三、与其他测试及语文教学的关系

 

专家们提出:要分清汉语能力测试与目前已实施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在逐步推开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区别与联系。李行健指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单向的,汉语能力测试是综合性的,两者并行不悖。傅永和认为这几个考试独立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测试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上,各自有所侧重,综合起来有互补的关系。巢宗祺指出要认真研究汉语能力标准的要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应具有一致性。《语文建设》主编郑浩指出,标准制订和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能力应有所区别。语文教学主要强调语文基础,汉语能力测试更加侧重能力的应用,它们互为表里,互相促进。

 

四、标准中的等级划分

 

汉语能力测试的性质是语言类标准参照考试。标准参照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划分为几个等级、怎样排序比较合适?课题组达成一致意见,拟将汉语能力标准分为六个级别,根据不同受教育程度划定不同等级标准,其中最低等级对应小学四年级(扫盲水平)相当水平的人群,最高等级对应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相当水平的人群。在六个级别的基础上,将来可开发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考试模块。

 

五、考试内容和方式

 

曹先擢认为考试内容要强调汉字和书面语。目前的名称“汉语能力”冲淡了语文性和书面语方面的内容,称为“语文能力”更准确。巢宗祺指出汉语能力考试应该包括口语的听、说部分,并要与普通话考试划清界限。谭汝为指出要解决好知识和能力的不平衡关系,评价上有所侧重;解决好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平衡关系,一定不能丢弃口语考试。谢小庆认为考试应当向读书多的人倾斜、向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倾斜。赵红弢指出应该采取任务型考试的方式。

 

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要针对传统上重文轻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实状况,妥善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适当地在题目设计和分数比例上有所侧重,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考查应试人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

 

国家语委副主任王登峰指出,汉语能力测试有利于提供科学的汉语能力评价手段和标准,引导人们重视汉语的学习使用,对于提高国民语文素质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情。制订综合汉语能力评价标准也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希望课题组成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勇于实践,尽快制订出标准初稿,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课题组表示将尽快着手汉语能力国家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争取在六月份提出标准讨论稿,之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在标准制定完成后随即开展制订测试大纲工作,尽快制订出考题和试卷,努力实现201010月进行试测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网站文章改写,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