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经济形势愈加严峻的情况下,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促进消费,保持经济增长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的增长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很弱。从刺激内需,保经济增长速度的需要来看,国务院出台十个方面及4万亿投资的方案,是及时和必要的。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如果仅仅是从投资角度出发,仅仅是由政府来主导,可能会形成这样的流程:政府主导的投资——劳动力就业较少的大企业参与——增长的内容主要是建设项目(劳动力就业是短期和一次性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少——消费难以有效拉动。可能形成这样的局面和结果:即资本参与推动经济增长热,劳动就业参与推动经济增长冷;政府投资需求热,社会消费需求冷;国有大企业投资和生产热,民营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投资、生产和服务冷;基础设施建设热,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冷。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它们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它们经济发展中劳动参与程度很高,微型和中小企业较多,中等收入的人口较多,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容纳的就业又较多,失业人口相对较少,这是国富民也富的关键。而中国这种政府投资推动特大和大型企业发展、外商外资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参与程度低,长期持续下去,阻止创业,减少就业,必然是国贫民更贫。
投资与消费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社保不完善而居民支出有未来顾虑外,消费不足的最重要原因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进一步的原因是创业不足,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慢,城镇失业率较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启动高中端消费,增加公务员工资等。实际上高端收入人群,包括公务员增加工资的边际消费率很低。有的学者认为要用新农村建设、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公共服务的办法,扩大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我认为,这种办法的局限,一是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有限二是政府投入的中间各环节漏损很大,输入的资金不一定全部能到农民和低收入人群的手中。我认为,从经济学上讲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增强劳动参与国民经济财富创造的能力,关键是鼓励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创业,尽可能地用企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镇劳动力的就业,降低剩余率和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加收入、扩大支出、改善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不从基础的鼓励创业和扩大就业方面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拉动内需的政策如果忽视就业增长,就容易造成所谓的“无就业的复苏”,其典型的特征就是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但失业并没有减少。要避免“无就业的复苏”,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就非常关键。对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比较长的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对于在短期内提振经济增长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但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往往不甚明显。当前保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生存,通过减税减费、优化服务来鼓励创业和刺激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投资,从而维持就业水平和扩大就业容量,增加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办法,来保持和扩大居民消费,以支撑和扩大市场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是一条更加重要的宏观调控思路。
从一些国家地方领导的政治命运看,即便经济发展再快,如果当地群众因失业严重、居民贫困而不满意,就可能由议会动议而遭到罢免。因此,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给创业和就业创造很宽松的环境,阻止政府各部门乱执法和乱收费罚款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项关于民生的工作。而从我们国家的体制来看,目前这种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反映实际情况,失业率不是一个考核地方领导非常重要和硬性的指标,甚至与地方领导的评价和升迁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地方领导没有动力推动费力、费时、经济总量贡献不显著、财政还要减收但对就业有用的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彻底改变评价体系,纠正一些歧视性政策规定和不公平做法,要从让利于民、让利于创业者角度来为全民创业提供便利、为创业者提供优惠,从体制机制设计上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根据各自拥有资源和机会的特点来选择适当路径参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最终使中国大地真正成为自主创业、自主就业的沃土。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促消费保增长重中之重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