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小伙伴(三)


  我们一群孩子在大人上工之后,就开始在村子里游荡了。其实我们也是有“单位”的,不是黑市人口哟!一位奶奶受连队的委托,照管我们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孩子,也给她记工分。不过呢,的确人太多,小孩子又顽皮得很,我们不可能在奶奶家安安静静地待上一整天的。一般是早上被大人送去了,在奶奶家集中一下,然后就出去活动了,有时候集体行动,有时候分组活动,这就依着孩子们个人的意愿了。玩到快吃中饭了就跑回各自的家里,下午再去奶奶家集中,然后再出去玩,到了炊烟袅袅的时分,就像归巢的鸟一样“飞”回各自的家里。那时候也没有拐卖人口的事件,不然不知道会有多少孩子被拐卖。那个年代全国大部分人民温饱还没有解决,估计也没有人愿意添一张嘴。

  小伙伴中有一个组合------“潘氏三兄弟”:老大比我大一岁,人称“潘老大”;老二跟我同龄,人送外号“二饺子”;老三比我小一岁,自然称作“潘老三”。他们的岁数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三兄弟全部放在奶奶家托管。因为年龄相仿,我们几乎总在一起玩耍。有一件事,这么多年来我只记得梗概,却不记得经过了,是不是当年我太小了,将细节遗忘了。只记得我们在村中大闹天宫,来到一座水井旁,我们很好奇,都趴在井口伸着头看水里的倒影。小小的脑瓜倒映在水里,孩子们欣喜若狂,你推我搡,不知怎么的,潘老三一个跟头栽到井里……后面的惊险情节我没有印象了,估计孩子们是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了。只记得大人把潘老三放在食堂丈二大铁锅的背上,脸朝下。从那以后,我一直以为人们是把潘老三放在饭锅上蒸活的。稍大一点,我还质疑呢,这不把潘老三蒸熟了吗?不过呢,我对自己的记忆毫不质疑,肯定是放在锅背上的。为什么没有把老三蒸熟呢?记忆和疑问纠缠在一起,从儿时到少年,一直到了前些年,和妈妈在聊天时说起这事,妈妈的话解开了我的搁在心头几十年的困惑,原来是把大锅口朝下覆盖在地上,把老三的肚子顶在大锅的背上,好让肚子里的水流出来。噢,原来如此!

  一个搁浅了二十年的困惑,竟然就是这么简单的答案!人生真是奇怪,简单也复杂,复杂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