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失业”深层原因是什么


“毕业就失业”深层原因是什么           

               -----“中国民办教育论坛2008年论坛”侧记

   “教改难改”难在哪里?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民办教育论坛2008年论坛”上,知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毕业就失业”深层原因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人本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宝元教授用一句“让大学生就业难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

李宝元认为,这几年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主要是由体制造成的。这种体制就是,教育之外的通道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业不难反倒不正常。只有市场化的、横向的通道都开通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最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但在这方面我们却严重不足。

    在李宝元看来,教育不能等同于公共领域,经济学上的公共品和非公共品不是按照行业划分的,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教育领域也有公共的、非公共的。基础义务教育,是教育领域公共性最强的领域,中央政府应把主要精力、物力、财力放在这方面。而高等教育应走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公共治理、社会多元合作的路。

     他说,中国教育面临的,与其说是发展问题,倒不如说是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创新。他表示,要明确教育基本宗旨和发展方向,适应市场化、多元化,采取外围突破、边际调整,从根本上突破“垄断”的、大一统的教育模式。

    期待“竞争化、多元化”改变教育投资乱象

据教育主管部门统计,目前公立高校负债2000亿元,一些非政府机构统计,这个数额约在3000-4000亿左右,尽管这些负债换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其中的问题也十分严重,给政府造成过大的风险和过重的负担。

     天则经济研究所盛洪所长表示,教育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没有走“竞争化”这条路。他说,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还权于民,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对的。但教育领域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盛洪看来,教育改革要进行多元化的尝试。首先要根据宪法教育自由的原则,明确办学自由;其次应设立教育监管委员会;最后,要结束对教育领域的进入管制。他说,教育要还权于民,在办学自由的基础上管理,对学校间竞争秩序进行规范和维护;在初等义务教育领域要进行转移支付,保证起点平衡;在高等教育领域资助理论创新,鼓励成立教育促进基金会,鼓励建立民间的竞争性的教育评级和监督机构。

   “教育券”或可改变中国教育局面

    谈到如何增进教育竞争,学者们大多对“教育券”表示了支持。

   “从国家教育长期健康、持续地发展角度来看,实行‘教育券’将对中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表示。他说,“长兴和瑞安的实践表明,‘教育券’确实产生了吸引投资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

   “教育券”制度的做法是,政府兴办教育的责任不改,对教育的资助金额不减,但不再把教育资金层层下发给学校,而是直接向学生发放“教育券”;学生家长凭“教育券”自由选择学校,并向学校支付“教育券”冲抵学费;成功争取到学生的学校,凭“教育券”向政府兑现。

   事实上,“教育券”在中国已经实践了一段时间,现在基本上趋于停滞状态。但是“教育券”的思想仍然活跃在各个层面上。

   这个弗里德曼设计的高效率教育构想,之所以没能在中国开展起来,吴华认为,主要是部门利益作怪。

   吴华分析,从制度上来看“教育券”有三个有利方面:第一,它改变了公共资金受惠主体,学生才是公共资金受惠的主体;第二,可以给学校教育职能重新定位,学校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三,“教育券”有利于实现公平、效率、多样性、选择性等。

   他表示,“教育券”的实施需要很多配套政策,比如就近入学的政策,怎样从强制到自愿;比如教师工资发放等等。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在1000万左右,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个数字可能上升到3000万。吴华说,可以通过“教育券”的办法更有效地调动流出地和流入地两方面的责任感。

    曾经去长兴考察过“教育券”实施状况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说,“当更多的民间资源被动员起来,就有更多的私立学校参与‘财政性教育购买力’的竞争。这一定会给公立学校施加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迫使公立学校在竞争中变革图存。”

   “如何设计一个更好的制度,使教育投入又有效率、又有公平,这是政府应该追求的目标。”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