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状元全军覆没”谈起
——中美高考录取机制优劣谈
每年高考之后,各省市自治区推出的“高考状元”,都分别被聚拢在聚光灯下,风光无限,万众景仰,成为一代天骄。在一些省市,历届高考状元的巨幅照片被挂在古老乡校墙壁的橱窗里,成为当代凌烟阁,接受瞻仰膜拜。在广东肇庆书院,我就目睹了这种崇拜。但在近日,随着一个调查报告所披露的数据,“高考状元”头顶上眩目的光环,已被无情褪去;应试考试的“七宝楼台”也随之黯然失色!
中国教育战略问题研究专家、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的《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披露:从1977年到2006年的30年来,中国各省高考状元全军覆没,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没有发现一个杰出人才。被人羡慕的“高考状元”在社会的发展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成为平庸者。——这是中国应试教育苦果极典型的体现,说明:高分不等于高能,“好学生”和“好人才”并不是一码事!“韩愈伤仲永,我今哀状元!”“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未必真公平!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仅以分数(当然也是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其偏颇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大学招生,就没有“高考状元”这个概念。在招考中,学生考试分数占有重要位置,但它只是大学考虑录取的基础,并非唯一标尺。在美国,能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数字指标有二,一是考生在高中阶段四年学业的平均成绩,二是全国性考试SAT(或ACT)成绩。SAT考试与中国的高考类似,在SAT考满分,也就是“状元”了。但在美国的华裔家庭,常听到某某孩子SAT考满分,但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却不被录取。因为美国名校并不把考满分的学生当“心肝儿宝贝儿”,如果你只会读死书,而无创造性,即便门门满分,也未必被看好。
不久前,哈佛大学录取了出生寒门的一个女孩,其母靠捡垃圾维生。女孩并不抱怨父母赤贫,而立志努力改变命运。她读书用功,在生活环境中看到社区有许多人需要帮助,于是她课余做义工,用微薄之力帮助身边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
哈佛大学教育理念是,所有孩子无论家庭出身,也无论毕业于哪一所学校,都必须有机会充分实现他们的潜能。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们极力培养、鼓励、发现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美国社会对优秀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在课堂成绩上。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只学习好远远不够,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只关心本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7.4%。许多人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校长说,我们录取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者”。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请看第一个案例——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担任多种社团职务:血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还是“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课题的研究者。
再看第二个案例——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生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的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在中学求学期间,他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学生理事会部长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中国“高考状元”一路蹿红,最后却“全军覆没”;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一位出身寒门却充盈着乐于助人爱心的女孩;——这两幅画面叠加交错,却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深层差异:在公平的教育机会上形成了巨大反差。中美教育都强调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走着不同的路。
中国高考体制的初衷,就是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之下,只有靠分数来衡量学生素质了。这种似乎平等的机制却带来诸多实际上的不平等。美国的大学录取并非不重视中学生的学业表现,但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区的精神,进行综合考量是其衡量人才的重要手段。不要小看“公平”二字,真正做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在中国很难实施。甚至可以说“GDP翻两番易,做到公平教育难!”
在中国,应试教育是绝对不能推翻的,最起码现在不能推翻。为什么?在权力、金钱、人情、关系充斥的社会环境里,分数成了教育机会均等唯一的“硬”指标。贫寒子弟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考试拿高分这一条路,唯此才可与那强劲邪风抗衡。谁都知道综合性考核,是大学招收优秀高中生的一种好方式,但这些综合性考核的标准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造假空间。在我们这儿,太多的人为因素、人情因素,混迹其间。如果不用分数做唯一标尺,那么公平的闸门将被权力的杠杆撬歪,其恶果远远超过现在的不公平!看看各类招考(包括公务员考试复试阶段,考官手里的条子以及幕后人情交易的明码实价……)中的码密,我们平头百姓谁会相信它的公平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