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守静:问道者的最初与最终——《道德经》笔记之十六


 

致虚守静:问道者的最初与最终
——《道德经》笔记之十六
 
一不小心,读老子的《道德经》,已读到第十六个章节了。一路读着、一路想着、一路写着,虽说还秉承着一开始读第一章节时的那份敬畏、惊恐、兴奋与不安,却也逐渐地获得了些许的沉定和从容来。
        因为随着老子从各个角度对于“道”这样一个“东西”(姑且只能如此称呼了)的丝丝剥茧和层层论述,我似忽然觉得,其实,所谓“道”,就是一种最本来的东西,最根本的、本源的真东西,如果因着对于先贤们的遵从而一味地仰首视之,即不利于自己血脉的流通,也会在不知觉中,限制了自身对于老子思想本可能具有的认识和领悟了。
就像这第十六个章节,老子在这里所述说的,大概就是对于人自身的思想和认识回归本源的那种状态的一种描绘和看待了罢。
 
    【致虚极,守静笃。】
虚,想来这里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状态,一种“空”、或者“无”的状态,同时似又可以作动词看待,即“使……虚”,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清空”——对了,就是“清空”:因为我们所身处的世间,万物自转,本相不齐,很能让我们因为过于纠结于事物的外表(相)而迷失掉对于事物内在本质(本、本源)的感悟和认识。因此,我们时常要像清空电脑一样的清空我们的认识记忆,好让新鲜的、更接近于事物本质的思想和认识有“生长”和“运行”的空间来。
这该是我们“问道”者最起码、最基本,看似最易、却又最“难”达到的一种“状态”了。我这里的“状态”一词,其实那两字应调换个顺序,因为先要有这么一个“态度”和“意识“,才能达到那样一个“状态”。
我总觉得,老子也好,孔子也好,他们的论述当中,都始终有一个字,就是“本”。一方面,我们寻求的就是事物的“本”,另一方面,我们常又因事物的表象(相)反而为其所累而终究迷失掉我们原来要寻求的那个“本”来。
 
我觉得老子在这个章节中,就是要让人们向一个“虚”字逐渐迈进;唯有此,才能逐步靠拢我们日思夜想的那个“本”字啊。
如若以上述思考为基准,那本章节中的其它一些语句便很容易理解了罢——
一旦“清空”了自己,我们就可以一身轻松地去看待事物、思考事物、认识事物、感知“道”理了。所谓“守静笃”者,不就是我们在那种状态下的一种从容么?
既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那么我们就不放清空自己、放下自己的陈思陋见,缓冲一下自己的知欲,半个半拍,来细细品评外界的事物表象中可能混含着的“大道”来。
所谓“回归”,不就是对于本源的一种寻求和致以么?
 
虚极、静笃、观复、曰常、归根、复命、知明,唯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切地寻找到我们所寻求的“道”之所在啊。
道与人的合一,应不是某一个人的聪慧与天资,而是作为世间凡人对于大自然、宇宙,甚至宇宙之外的之外无数个“之外”(道之所在)的感知与领悟了罢。
因此老子在这里说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我们一旦以自身的清空,容纳进更接近于道的感知和认知,我们便可以通过最基本、最初级、最低的台阶,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所要到达的认识目标不断行进。
而对于整个世间所至,则会应验老子在这个章节最后的那些词语的布排与递增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读老子,时常感觉到这位先贤的苦心与负累。一方面,他老人家要说的东西说大太“大”(大而无外!)、言小又太“小”(小而无内!),说精深太过精深、言简单有简单到一个不附加任何一丝外在的修饰!
老子说道,看起来很是“玄妙”,其实他老人家在字里行间,无时无刻苦口婆心地提醒着众人,要清空自己,必要为外在的修饰所迷惑了,因为归根结底,最本源的东西,其实就是最简单的。看到了简单,也就看到了本源。
为了说明“道”理,老子硬生生倒腾出很多杂七杂八的修辞和借代物来,可又怕人家只盯着那些没有的借代物不放(因为“看”得到,容易接受);因此我说老子啊,可真是一个难为之人啊!
 
 
                            感于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