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若风:道,不就是“一阵风”么?
昨夜,为一阵微风所扰。一连三个响嚏后,脑海里忽生出一怪异辞句,曰:“大道若风”。
醒来后,仍挂念着,一时无法摆脱。
近来,老子的《道德经》也读了十几来个章节了,在对其高高低低的道理感知一二之余,惟对老祖宗所言之“道”,一直就没有一个直觉的印象和认识。可能正如老子一开始就曾表明的:“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道”,就已经不再是老子他原本所指的那个“常道”了;然而,虽一时无法对道下个什么定义,但是,将一些符合道的属性的事物拿来与老子所言之道做个比照,似也不韪老子的本意罢。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个章节中,说到了水的品性,并归纳为四个字,所谓“上善若水”。老子因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出了水作为一种液态物质,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独特品性。
我则忽然感到,比之于水,风,则更有接近于道之属性的特征和品性了。你看这风,通常是不为常人所见的,人们对于其状态的感知,是源于其所到、所在之处对于环境所形成的变化和变异耳。因此,倘若说水无论如何还是一种“有”的话,风,却总有一种“无”的属性存在了吧。
先来说这风,究竟为何物?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其实,我们平日里常说的风,也多是气象学范畴里的字面意义(如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等等);而在其它方面,如文学领域是指民歌、歌谣,如“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等;在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另外,古代以风字假代讽刺等,这里先不多说了。
我此间所述之风的品性,也以我们常识中(气象学意义上)的风为骨干。因为风,首先其所也能“看”见、也能“触摸”着,甚至还能“闻”得到——但是,这里我们获得的,其实并非风的“本”身,而是因风的“作用”而形成的环境物体的改变和更动耳。
因此,风,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到的,其多为“后台”(隐身)操纵,却总是羞于“走”(显现)向事物进展的“前台”来。也正因于此,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风,作为一种空气的流动,其是一种状态、一种动态,而并非某一固定的物体。
这样一来,风,就成为一种高深的“东西”——一般凡称“东西”者,皆因其神秘深奥,无以比作耳!
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何以在文学上,将民歌、歌谣,也称作一种风了,盖因风这样一种特殊品性的“东西”,其无间不渗、无用不施的无限作用啊!
其实,在老子的言语当中,道,既是一种范围的无限(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又是一种因果的关联。
首先,道所谓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以我们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似就是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种无所不施、无所不在了吧。道既存在于我们能够认知到的和暂时无法认知到的所有的所有,又是与我们每个人(包括植物等各种生物、甚至一般物体)的内心和灵魂相连接、相映照的。
而风呢?其不就是一种存在于任何所在的“无”态之物吗?只要有空间,就有风的存在,就会有因风的存在所形成的环境影响来么?
而且,风,其不也是一种因果相联、环环相扣着的事物行进和发展的法则所映么?
一般来说,风,就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因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而气压又是什么呢?气压是在一个给定区域内,空气分子在该区域施加的压力大小。一般而言,在某个区域空气分子存在越多,这个区域的气压就越大。相应来说,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
好了,风是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这个“梯度力”,似已经观照了我们市场所说的因果相联效应。所谓“风起于青苹之末”(宋玉《风赋》),一个地方的一点点气流的变动,将会形成一个大范围的风态的变异。
另有说“空穴来风”,或者说“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之类,说得,不就是风的这种随时随地的存在和演变么?
虽说我们人类肉眼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相”,而非如道之“本”——但是,透过因风所形成的环境变换之“相”,不是正有一种渊源之“本”存在于后吗?那个本,自然是老子所言所指之“道”了,可是究竟其风之源头的源头,我们不正可以窥见道哪怕一丝、一瞬间的“道”的灵光一现吗?!
唐李峤曾诗曰:“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经过的地方,许多秋叶都散落下来,连早春二月的鲜花也开了;而当其经过江上时,千层高的大浪忽然掀了起来;当其经过竹林,居然“万竿”竹子都歪斜了起来。我们且不去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营造的意境是什么,单是从有限的句子里面,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风之生命的特征、施用(作用、影响)的特征,甚至于感情的特征,并应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在诗里面,没有出现过一个“风”字,但却确确实实地为我们展现了风的那种空灵与无边的施用。
若以个人来说,我们的身上,不也无时无刻地显现着风的印痕么?
在平日生活中,我们不也时常以风局(应是一种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或风范),风裁(今曰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乃至风节(气度情操)来看待与描述人的精气神么?何以多以风字为辞之前缀,应缘于“风”与我们人之内心的一种感应吧。
自然,我们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评,也常有“风格特点如”(古作“风神”)、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来形容了。
另外,在佛学里面,有“四大”的说法。即地、水、火、风。并说此四大当中,地是坚固性的,水是温性的,火是热能——而唯有风,是一种气,一种是动性;《楞严经》里又讲道,“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同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显见得,风这样一种状态的事物(似应称“东西”为妥),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我们所尚不完全明了的老子所言及的道的品性。其无所不在,又无所不用(施以影响);其无“形”无“体”,又宽泛无限;其是一种动态,又是一种状态的存在;其存在于我们的身外,又为我们的内心和灵魂所感知。
兴许,“风”到了外太空,或者老子所言及的大而无外的任何一种空间,或会失去某种我们所常以为的那些状态和显用;然而,谁都无法确定,在某一个空间里,风这样一种“东西”的不再存在性。
将风提升至大道的境界加以阐述,似有对老子愿意的轻佻和擅用,此种不敬,断不是我等草根凡人所能承受;但是,以风的品性来看待老子所言之道,如此的比照下,似也能为我等进一步加深理解、感悟和认识老子所言之初衷,提供一个虽未另类、却也不枉法体的小小的参照来。
大道若风。大道未必就是风,但是,风,却具有达到的属性。
不是说,“老子说道,道在屎尿”来着;而昨夜的那“一阵风”,却在我连打了三个响嚏后告诉我:道,不就是“一阵风”嘛!
感于2009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