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中铝案昭示走出去战略需调整
中铝收购案其实并不是什么失败,暂时的流产难阻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势。未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技巧性,重视外围战、多元化、民营化等西方话题正确的战略,否则还会被他们围追堵截,并被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
中铝与力拓交易案破裂后,西方主流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澳大利亚的媒体:
《澳大利亚人报》在
英国的媒体:
英国的《金融时报》在
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投资者的强烈不满,中铝放弃了交易。在伦敦上市的力拓原来同意向中铝出售72亿美元可转换债券,此举会稀释股权,但英澳股东被排除在债券发行范围之外。此举本来会使这家中国国有公司在力拓的持股比例翻倍至18%。
双方未能就债券条款达成一致——随着力拓股价上涨,该交易条款日渐显得不合适。力拓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为了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和改善集团资本结构,力拓正考虑一系列选项,其中一些选项已进入后期阶段。”
英国的《泰晤士报》
美国的媒体: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
美国《福布斯》在
澳大利亚媒体讲真话、英国媒体避实就虚、美国媒体则想看热闹
澳大利亚的媒体声音基本认为力拓公司还算听话,知道此事在国内争议很大,就在公司内部把此事解决了,免得让国家出面否决带来的太大负面影响。
英国作为力拓的股东之一,在报道中一直强调这次交易失败完全是一种企业行为,英国的《金融时报》一直讲是中铝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投资者的强烈不满,放弃了交易。英国的《泰晤士报》
美国人就比较直接了,完全一副看热闹劲头,恨不得中澳两国打起来才高兴。总是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一会认为中国政府要报复澳大利亚,一会说力拓失败了,中国向全球扩张的雄心受挫了。想把中国激怒,想来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目前的形势下,该收购案被拒才正常,被批准了就不正常了。中铝应该早就料到。
其实,这么一笔大交易,又是矿业资源类。从近几年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围堵防截氛围来看,澳大利亚人真要是批准了才怪呢。四年前中海油(Cnooc Ltd.)曾试图收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由于美国国会对中国政府与中海油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这笔交易未能达成,中石油收购优尼科也被美国人拒绝,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是无力去防了,只好在原材料上打坏主意,认为把中国的原材料来源给卡住了,你就得受制于他们了。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怎么可能轻言放弃呢?所以原来我国政府拒绝汇源被可口可乐掐尖一案,还有一拔人说政府干预了市场,其实国与国之间,经济交易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国家利益才最重要。不能为了某些人或者某些公司的小利益而损失国家的整体利益。从这次的交易来看,欧美等西方世界所一直标榜的公平竞争,其实是讲给别人听的,希望别人一直对他们公平,但他们可以不对我们公平。从这次交易中大家更加看清了他们的实质。中铝其实也不会在这笔交易中空手而归,力拓将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违约费,另外,中铝目前所持的力拓股票近期也出现了上涨。
这次的收购被拒案,我估计中铝应该早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这么大的一个收购案,澳大利亚政府除非遇到重大问题,否则不会轻意不干预的。该案刚刚立项时,在澳国就引起了激烈争议,所以力拓董事会最后拒绝,某种程度上应该是国家意识的反映,没有多少值得奇怪的。
这次的海外收购资源受阻案其实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未来我国企业在在走出去时,应该小心回避一些东西,在战略上也应该进行重新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速决战要慢慢转向持久战、外围战:战略资源性公司欧美等西方国家不会轻意放弃,所以要打持久战,尤其是在进口环节上保持一致,增加谈判力,另外还可以让小的企业去慢慢渗透,从长远来看他们迟早会守不着的。在外围战上,要把欧美等公司作为最后的堡垒,先在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更完善的布局。
在中海油收购美国石油公司受挫后,我国的海外收购重点放在了中亚、非洲和拉美国家,这些地区可以更容易赢得合同,还同俄罗斯、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等国都签署了数十亿美元的石油协议,这些战略无异都是正确的。虽然这些国家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比较缺乏外资,通过战略性的合作,我国可以赢得先机。待不断积累海外运营经验之后,在关键时刻再慢慢进入欧美市场。目前他们的防备心理太盛,敌意很重,不必强攻。
从直接收购转向间接收购,进行多元化的投资。
另外为了不引起西方政界的反弹,我们的公司以后可以先参股一些其他相关的公司,比如与西方往往比较多的公司,比如新加坡的公司,韩国的公司、日本的公司等,通过战略性的合作协议进行持股,然后再由相关的公司来到欧美收购兼并,这样通过迂回而不是直接进入收购,会使收购遭遇敌意的情况少一些,也使收购的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
从以国有公司为主转向民营公司渗透为主,国有垄断性公司海外收购易成攻击目标,未来应该让更多的民营公司参股国企,让垄断性国企股权多元化。
欧美公司一般特别强调政治正确,他们对国有垄断性公司极度反感,这类公司皆属政治不正确的公司,而我国目前几个庞大的公司都属这样的公司。他们比较担心这些公司受所在国家的控制,而对民营公司敌意少一些。所以未来在进军欧美市场时,我们可以让民营公司打头阵,国家对这些公司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然后在成功之后,再由国有公司来进行股权扩张。所以公司走出去,必须要了解欧美特有的市场规则,适应西方社会的奇怪的心理要求,未来走出去应该允许更多的民营获得国家信贷。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