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无数个职业都需要考核,就业者须持证上岗,可是当父母却似乎可以无证上岗。试想,教育孩子是何等艰难的大事,怎么能够不加以考核呢?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一种教育素质,而这并非天生就有,也不是*老经验就能获得的,必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在21世纪,这种学习与实践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教育与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父母的教育素质包含5个要素:现代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生活方式、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我提议,在全国逐步开始父母“执照”的考试,即想要做父母的人士,须参加父母资格考试,获得父母“执照”方可生儿育女。考核内容主要是父母教育素质5要素和生养儿女的知识。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倡导父母“执照”考试像是痴人说梦,其难度胜过搬走泰山,填平黄海。但是,我执著地认定,这是可行的,因为它符合科教兴国之国策,也符合国民的利益与心愿。如果像奥地利学习,给有父母“执照”者以政策优惠,效果会更加明显。父母考“执照”的方案需要科学论证,甚至可能需要国家立法,如制定《家庭教育法》等。当务之急是大办父母学校,帮助广大父母提高教子水平。孝敬父母是每个孩子天经地义的良心所在。如果你对生养你的父母都缺乏孝心,那有谁又会相信你有爱心呢?日本著名的文化学者池田大作在与中国作家金庸对谈时,有一段精辟论述。他说:日本人所犯下的罪行当然令人汗颜,但更令人感到可耻的是,许多日本人忘掉了这段历史!我曾听说中国人在辱骂人时用的最重的名词是“忘八”。我想那也许是对忘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8个德行人的贬斥,我对这种“健忘”,是十分轻蔑的。 ’:日本人对于这种“历史的健忘症”必须彻底地予以纠正。若非如此,就不能被世界视为朋友。池田先生从个人到国家,又从历史到现实,论述了人不应成为“忘八”之人,而第一不能忘的就是一个“孝”字。儒学重孝,孝敬长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一原则也被确定为今天中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之一。但让人悲哀的是,如今的父母们似乎大都“孝敬孩子”,而孩子却未必“孝敬父母”。孩子的过,大人的错,这是错误教育的结果。现代的父母应当“藏起一年爱心”,让孩子经历磨难,而感知父母的艰辛,培养孩子具有一颗孝心。可以断言,有孝心者,必有爱心。中日教育的一大差异在于,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而日本父母却教子甘于平凡,所以对孩子的态度自然迥异。日本的中小学校集会时,会邀请所在社区一些极平凡的人,如店员、花工之类的普通职工,并请他们登台,与学生见面和交流。而中国的中小学校集会,总习惯于邀请社会名流和各方面的领导,几乎很少会请普通的社区职工登上主席台。即使校庆,中国的学校也往往请那些成为领导或名流的学生登台露脸。一句话,中国人追求非凡,日本人追求平凡。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而日本的职业教育始终生机勃勃。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中日两国的不同教育自然就有不同的后果。当中日孩子在同一餐厅就餐之时,日本学生会向厨师鞠躬致谢,并尽量不剩饭菜;而中国学生却无动于衷,他们很少会向厨师鞠躬致谢,从心里也很难产生多少敬意。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学生鞠躬致谢是习惯。是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中国学生为何就缺少这一习惯呢?在一次赴日访问中,我们的队伍里,有一个9岁女孩的行为让老师大为感慨,因为她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分清日方领导的级别谁高、谁低,并为之准备了不同档次的礼品。这不是中国社会风气的缩影吗!小康社会必然追求长治久安。如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孩子只想当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博士后……那么,可以想见,他们美好的梦想在现实面前将会形成怎样一种落差。也许,他们连升人大学,或找一份工作都很困难。当美梦成为泡影时,他们怎能不沮丧、绝望或者怨气冲天呢?当然,人应当志存高远,但这“志”,应是为人类服务之志;这“高”,应是行行出状元之高,而不应当是志在高居人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做人中人,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即使从智育的角度看,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诚如墨子所说:“志不强者智不达”。体育恰恰是强心励志之育,它对人的一生益处极大。因此,引导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这是利国利民的明智选择。
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