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选择的穷人之路


    去年硕士毕业到北京工作,在社会底层以程序员的职业打拼,为了北京户口,又是选择的国企,薪资当然很不理想。面对攀高不下的房价,置身在大都市的繁华中,感觉自己就是无产者,其实自己已经十足满足于无产者的定义了。

       我也这样为自己打气,就像毛泽东上井冈山,刚刚步入工作就是需要奋力拼搏,终归会有取得胜利的一天。朋友也帮助我分析,就是这十年,过去这十年基本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然而这十年又是面对人生问题最多的十年。面当独自思考时,这些想法就不由涌入脑海。

       工作之余,也经常努力去发现有无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网络上的项目外包、周末去讲课等等,或者通过写作赚取稿费都是无比的珍贵。然而,这些想法均未获得实践上的成功,又何况面对问题有些心急气躁,精神上也有莫大的损伤。

       而且,在生活上也是竭尽全力的压缩开支,尽量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当然这个想法并非自然而然的产生,而是因为在高校充电节约了水电费偶得,也是因为租房竭力避免大而无当的选择而来,在公司的时间与日俱长,很少回到自己的房间,成为职业的无产者、革命家。我与同学合租的房间也渐渐成为所谓的“睡楼”,晚上一般很晚才回去,早晨就早早上班。而我也选择在学校上无线网或者在公司上网,节约这不起眼的网费。这样周而复始、旦复旦兮的生活有时让我忘记生活的压力,但是孤单的身影也着实会提醒我。

       选择北京是因为离家很近的缘故,假期很方便回家看看,为此为家人购买些东西带回去,父母坚决不同意为他们购买任何东西,哪怕花不了多少钱。他们让我竭力省钱为人生大事做准备,父亲勤劳经营半生,面对我的处境,也常常不由神伤,而我绝对没有依靠他们的意思,但是他们似乎为此难过。

       跳槽也是我时常打算的事情,现在好胜的同学在我的影响下也在慢慢计议此事。互联网产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优厚的待遇着实令人艳羡,我也常常梦中归去,只是越是待遇优厚的岗位竞争也就越激烈,甚至万里挑一,工作经验与技术背景甚至处事风格都成为不可忽略的因素。很多同学鼓励我报考公务员,认为我存在十足的潜质,是我成功的方向。而规劝者又不免如此鼓励,那就是公务员可以很快解决房子问题,稳定而且成长空间无限。我曾问北大社会学系的朋友,为什么不报考公务员,她说公务员百里挑一,过线的人自然很多,胜选者肯定有背景,出自顶尖名校的学生看这个问题也这样“俗”,我不免唏嘘不已。

       名利与自由,贫穷与富有着实考验着在北京,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很多适龄女青年择偶选择公务员,女公务员自然更为挑剔,婚姻有时也会成为名利搏击的舞台,着实令人心惊不已。而我在最佳的时间放弃了谈感情的最佳机遇,而今眼前掠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在街灯高低明灭处,时而发现结伴而过的同龄人,蓦地有很深感触。网络上有人谈很多婚姻死在房子上,想起唐朝诗人白居易刚入京城,顾况对白居易的名字打趣,“长安柴米这么贵,白居谈何容易”。

       年轻人在生活中焦虑,但也不乏乐观精神,不为生活困苦所奴役。网络上有人谈论“4年攒23万是什么水平”的问题,有人说挺能省,有人说这是应该达到的水平。不管怎么样,不管面对什么问题,很多都在坚持自己的生活选择,让自己快乐。我与朋友也是时常的聚会,互相倾诉,为生活的目标打趣,“我最大的愿望是明天有车有辆自行车”,不由释怀。

       年轻就是资本,看你怎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