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鸥一样拥有毅力、勇气,确定人生志向,努力展开双翼高飞”。
这是一个成功的励志故事,但却远远不止励志这么简单。
这故事中我们需要寻找的是,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种带有中国文化属性的管理思想?如果有,它到底是什么,又如何在商业中步步贯彻,而不仅仅是沦落成一场浮华的包装秀?
2009年5月31日,马来西亚新当选总理访问中国。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或有嗅觉的企业家,都不会不明白经济寒冬中的北京之行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此行北京,前呼后拥的队伍中,除了政府高官和随行记者,企业家无疑是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群体—他们身居幕后,以最实际的行动为领袖们的宣言进行注脚。
陈凯希老先生是这个庞大代表团企业家队伍中不甚惹人注意的一位,初次和陈先生面对面聊天,只是觉得这是一位温和谦逊的长者,和我心目中《福布斯》最佳中小企业(10亿美元以下)掌门人的期望相差甚远。
陈凯希先生和马来西亚海鸥集团并不为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家所熟悉。而我对海鸥集团的注意是始于《福布斯》榜单的推崇和道听途说的掌门人陈凯希先生近乎传奇的人生。但是随着更多的接触,我发现陈凯希先生缔造的最大的传奇,不在于他个人的奋斗史,而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海鸥集团迅速成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是海鸥企业文化中对“儒商”这一在中国几近消失的经商哲学的深入汲取。
和大多数海外华人的成功创业故事相同,陈凯希的童年是在饥饿和颠沛流离中渡过的。因家境贫寒,他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他在橡胶园割过胶,在罐头厂削过菠萝,在街上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1965年更是作为政治犯被关进监狱。苦难的生活不但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坚强。 1975年,也就是被关押释放后的第三年,也是中马建交一周年以后,陈凯希正式成立海鸥集团。他看准了马来华人社会中对中国传统保健食品的巨大需求,主要经营中成药、药酒和茶叶。从此,海鸥将中国概念从内到外地引入到了马来社会,不仅仅是中国产品,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管理思想。
海鸥的中国概念来自三个层面:
一是向马来社会介绍中国产品。海鸥集团从代理中国药酒、白酒、茶叶等各种特产,到全面将中国的各种产品介绍到马来,到吉隆坡马中商城,到和同仁堂在马来创办合资企业推广中医中药。中国产品始终是海鸥在马来成长的基础。
二是致力推动中马友好关系和中国慈善事业。从建立海鸥那一天起,陈凯希就将自己经商的大笔财富投入到促进中马友好关系和中国慈善事业中去。多年来,陈凯希一直担任马中人民友好协会秘书长的职务,将自己的大笔资金和时间投入到中马交流,其作用远远超越一个普通企业家可以达到的高度。并且在每次中国面临天灾和困难时,都可以在捐款簿上找到他的名字,用“乐善好施”四个字形容他,绝不过分。
三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植入企业管理。海鸥事业中的中国文化属性,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
大和谐与大分享。海鸥的经营理念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分享到企业成长所带来的价值和快乐。在海鸥的激励机制中,中小股东、普通员工等都是不会被遗忘的相关利益人,海鸥成长的经营成果,大都通过奖金、股利、捐款等方式回馈员工与社会。而海鸥商业的大开大阖更是体现在其一直致力于弭平马国华人社会和马来人社会之间的经济差异,推动整个马来西亚的民族和解与共荣。
海鸥的和谐与分享观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陈凯希本人也变成了马来最著名的爱国华商,从官方到民间都把海鸥作为和谐发展的典范。
注重家庭和朋友。上世纪90年代,海鸥找准时机进军直销行业,从店面经营扩张到新型直销。众所周知,从事直销行业的巨大困难在于,如何平衡产品价值和利益驱动之间的关系,不让整个价值链变成概念传销的老鼠会。尤其在家庭观念传统的东方社会,直销甚至会直接威胁固有的家庭结构。海鸥的理念是,商业利益必须服务于家庭幸福和朋友情谊,而不能出现相反的效果。因此,海鸥的直销业找准的往往是具有高度使用价值的家庭用产品,在产品定价比较合理的基础上,将直销链条中的利润分布向一线倾斜,这样就有效防止了直销异化为传销的可能。保证了事业健康发展。
君子尚德,取财有道。海鸥坚持以很高的道德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并将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地融为一体,追求高度地商业信誉和社会信誉,绝不为谋求利润追求短期行为。在经营中,讲求内省,防止贪欲膨胀。公司强调的经营哲学是服务和奉献的处事原则,公司要实行合情、合理、合法的人性化管理,绝不能把华人企业变成榨取财富的低端工厂。就像陈凯希自己说的,“心安理得、吃而有味、睡而安宁、活而充实”。
面前的陈凯希依然笑容可掬。难以想象这位头顶各种光环的长者竟然曾经是一名食不果腹的初中肄业生。多年的苦难,在他的内心,不但没有累积下任何仇恨的种子,反而羽化成坚强感恩的蝴蝶,结出的是经世济民的果实。
遗憾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海外华人和海外华人企业的中国情结与中国管理思想,却很少去思考到底同样的思想有多少可以在它故乡的土地上扎根生长呢?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可以有无数的理由推托自己尚不该属于肩负社会责任的一员,可以有无数的理由证明自己的企业还没有能力对员工太过仁慈,可以有无数的理由忽视众多中小股东的期盼。
但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让更多人幸福的法则,必将是企业成长的一个良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