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平民化:高考不是独木桥
——大学教育的本原重在提高国民综合素养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教授)
自从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以来,中国人业已经历了共计33届的“高考”。其间,中国人的“高考观”大约走过了四个阶段的心路里程:
(一)第一阶段:精英教育、计划分配(1977——1987年)
1982年,笔者以全班最高分考上大学,成为建国以来我们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在大学,我们班有6 1人(其中含借读生1人),当时大多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因家庭财政十分困难,我每个月的助学金被定为甲等,为17.5元,基本上可以解决一个月的生活费。当时,商品极度短缺、物价便宜,一切凭票供应,比方,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肥皀要肥皀票,吃饭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粮票”。在学校食堂,馒头两分钱一个,肉包子5分钱一个,小白菜5分钱一份,土豆烧牛肉一毛五分钱一份。当时,全班只有三、五对同学谈恋爱。
1986年大学毕业时,除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外,约有一半的同学被国家“指令性计划”严格分配到国务院各部委,包括国务院、文化部、经贸委、航天工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民航总局、兵器工业部深圳分部等;另一半同学则全被分配在各省级政府机关或高校,全班只有2名同学被分配到地级市工作。
这就是1977——1987年时期的中国大学与中国高考。事实上,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十年浩劫中,中国大学教育已然沦为一片废墟,当时,全国各行各业人才和计划经济一样极度短缺、匮乏,因此,在高考恢复后的最初十年间,中国大学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天之骄子”、“社会精英”,无论是贫苦农民的孩子,抑或是城市家庭的小孩,只要考上大学,这就意味着拥有了大城市的定居权,以及工作的“金饭碗”,他们可以进大城市、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如此前程似锦,年轻人个个向往,父母更是望子成龙。
(二)第二阶段:经济转轨、双向选择(1987——1997年)
如果说,1986年当我们大学毕业时,毕业分配仍然是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严格执行,不得更改;那么,从1987年起,国家指令性计划开始有所松动,它允许大学毕业生部分自主选择工作。这大概算是“计划分配”+“双向选择”的混合就业政策的开始,这一方面表明经过十年大学人才输送,国家指令性计划人才基本得到满足,大学毕业生开始在指令性计划外就业,并更大范围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一般需要。
在1987——1997年的十年间,既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更是我国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过渡时期,与此同时,高考制度与大学教育正好符合并满足了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尤其是199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以关停并转为主要形式的裁员、下岗率先在中国东北大地展开,这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砸三铁”(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砸三铁”第一次打破了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的神话,许多大学生工作的国企最终发不出工资,他们被迫失业或是下海经商,甚至成为个体户。于是,“大学生等于坐办公室”的潜规则被彻底瓦解。于是,人们很快发现,原来大学生也是可以失业的!
事实上,在恢复高考制度20年后,大学生已逐渐变得不再稀缺。198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与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比例为22:1;199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为221.7万人,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0万人,两者的比例为2.2:1,这一数字与1980年相差十倍。
(三)第三阶段:高校扩招、大学普及(1997——2007年)
1997年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转折点。1997年,中国经济完全、彻底地走出传统的“短缺经济”时代,中国民办教育开始步入大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我国民办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并举的时期。
1997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首次突破100万大关。1999年,大学扩招正式开始,当年普通高校招生数猛地增长了近50%,由上年的108.4万人上升至当年的159.7万人。
2001年独立学院发展至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4%。独立学院的大发展,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2007年底,全国正规民办大学已发展到1500多所,在校生达400多万人。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
(2)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
(3)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34万人。
200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为788.3万人,当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则为565.9万人,两者的比例为1.4:1,或为14/10。如果再加上当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191.1万人,网络本专科招生人数为123.4万人,则2007年高中毕业生与当年高校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89:100。
也就是说,中国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此同时,大学生身份也差不多完全“平民化”,换句话说,只要你高中毕业,就能够上大学。
(四)第四阶段:大学生平民化、面向基层就业(2007——将来)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赢得了空前的大发展,目前,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大众教育”,尤其是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毕业生447.79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91.11万人,在校生524.16万人,毕业生176.44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56.2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4.23万人。
2007年,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2008年,大约有100多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009年,新增大学毕业生610万人,并同时新增大学录取新生620多万人。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正因如此,在人才市场,我们常会看到“殡仪馆招聘,大学生挤爆”之类的场面出现。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今年的硕士研究生首次实行全国性“降分扩招”。事实上,这只是推迟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而已。如此一来,再过几年,中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否也会“大众化”呢?目前,有的大学一年就能招收5000多个硕士生,2000多个博士生,这样的研究生“扩招”趋势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30年来,大学毕业生从最初优先满足中央机关、省级政府机关及高校人才的需要,再过渡到满足大城市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人才需要,然后,再到满足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人才需要,直到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一直都是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中扎堆,进而形成了扭曲的“二元分割”的就业结构:城市就业难,大学生求职更难,相反,农村却依然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创业型人才。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批的“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原籍返乡创业者”,以及“支农”、“支教”、“支医”的大学毕业生直接深入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就业困难面前,大学生正在转变就业观,便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要求加入“建设新农村”的这一就业大军的行列中去。
最后结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大学生身份“平民化”,中国大学教育正在褪除其“功利性”色彩,回归其本原特色——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因此,高考不再是“独木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