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经济,笨蛋!”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竞选团队的这条内部提示语,最终成为最著名的政治口号之一。漠视经济衰退的老布什(Bush),适时地被选民三振出局,克林顿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
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尽管也有例外,但对于搞砸经济的政府,选民一般不会让它再次当选。美国经济崩溃,明显有利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的选情——人们容易忘记,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之前,在民调中领先的一直是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在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破产后,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犹豫不决,继而决定反对因经济一蹶不振而提前选举。不幸的是,此后经济日益萎靡,而他的支持率也跟着下滑。
但这真的公平吗?戈登•布朗的主要辩护词是,我们面对的是世界性经济衰退,因此错不在他。反对者喜欢依此推理:照这么说来,以前的繁荣也与他无关。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国内衰退多数都带有国际成分。日本和德国眼下无疑正处于这种情况,它们衰退的速度快于牛仔抛出套索的速度。罗伯特•穆加贝(Robert Mugabe)无疑要为津巴布韦的经济崩溃负责,但日本今年首季经济萎缩4%,却很难归咎于麻生太郎(Taro Aso)。
问题在于:选民能否区分一个无能的政府与一个不走运的政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经济学家安德鲁•利(Andrew Leigh)认为,不能!在近期发表于《牛津经济学与统计学通报》(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的文章中,他考察了1978至1999年间世界各地举行的268次选举,并针对一国经济表现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全球经济的繁荣、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能干的政府进行了估计,还对选民能否区分其中的不同进行了分析。
二者都很重要,但就选民来说,一个幸运的政府,比一个能干的政府更容易得人心。比方说,在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正常水平一个百分点的情况下,现任政府获得连任的几率大大提高:从一般的57%升至更高的64%。而如果国内表现良好,经济增速较全球水平高出一个百分点,政府获得连任的几率却不及前一种情况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连任的几率仅从57%增至60%。
为何选民如此差劲且忘恩负义呢?根据常识得出的答案是,人们不容易区分政府是幸运还是能干。此外,不那么明显的一点是,单个选民几乎没有动机去区分这一点。我们都知道,选举从来不是由单张选票决定的。因此,每个选民自然都会这么认为:自己投什么票无关大局。
我们参加投票有许多理由,比如出于责任感、参与愿望等等,但没有人会幻想这一切取决于自己。如果结果并不取决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那么,试图通过研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各项最新报告,分辨政府是幸运还是能干,这可能仅仅是少数人的癖好。
还有一件事:安德鲁•利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表明在报纸发行量大的国家,选民能够更好地区分政府是幸运还是有能力。收音机对此毫无用处,电视有害无益。这让人们关掉电视机、拿起英国《金融时报》又多了一个理由。
译者/岱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