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汉武帝同志的货币改革,面对那白银龙、马、龟币,社会各界群众那是迅速接受、理解、欢呼啊,不光接受更重要的是纷纷自己动手仿造,以表达对这种新式货币的热爱啊。
全国大造假币啊,那氛围比“文景之治”自由铸币时代还火,那年月造假币的人数就够多了,铜币里加铅,人之所爱,等到汉武帝这货币改革的年月,那假币制造者更是兴旺、堪称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啊,以前拿铅冒充铜币,现在拿铅冒充银币,利润更高啊,就算是真银子弄进去,按模子做出来靠政府信用也赚大发了,兄弟们支炉子、刻模子、买材料,上啊!
按照《汉书》记载,汉武帝推出“白银三币”之后的五年时间里,因“伪造国家货币罪”被抓的不计其数,光靠汉武帝大赦放出来的、本该处以死刑的伪币贩子就达数十万人。没被放出来、被国家按照法律处决的、或者在监狱里没扛住死掉的那更是人数众多。史书对此事件的记载是“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
同样是伪钞贩子,但汉武帝时代的伪钞贩子们,明显具有时代特点,更接近现代的伪钞团伙。文景时代的伪钞团伙,主要靠货币材质的区别获利,以铅充铜,以次充好。但汉武帝时期,“白银三币”货币价值和面额本来就有巨大的价差,这种铸币收入本为国家政府垄断,但这些伪钞贩子敏锐的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润,往往也是真银做币。经济初创阶段嘛,什么政府的、个人的,你爷爷(汉文帝)还让他的情人自己铸钱呢,你弄一银币,就想三千、五百、三百的蒙我们啊,你能蒙,我们就不能蒙?这个铸币收入,俺也有份。
很多伪币贩子投入的也是真材实料,你银子,俺也银子,这和现代伪币制造者的模式是一样的了,不靠节省纸张成本、防伪技术来获利,也是奔着铸币收入来的。
这说明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对货币价值、货币面额等问题也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思考的,别以为就你小刘彻、张汤懂这套,哈哈,有利润存在,什么都能驱动,大汉民族对货币理论的研究、操作水平哗哗的向上升啊。
全面垄断铸币收入
面对天下汹汹然的伪币风潮,汉武帝直挠头啊,“老子想了半天的蒙钱方法,怎么都便宜你们了。造假的人还这样多,杀都杀不过来。得另想辙啊。”
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整了三铢钱、半两钱、白金币、赤仄钱等,在制造过程中,几乎穷尽了当时的防伪手段,“赤仄钱”就是钱的边缘是红色的,当时的货币防伪高科技啊,可惜汉民族技术能手很多啊,没用几天“赤仄”,也是伪币风行,加上“赤仄钱”和“白银三币”一样,也是货币价值和面额严重不符合,老百姓只爱生产这种钱,自己家都不爱用这种货币,弄的流通不便,就算规定老百姓缴纳田租、地赋、人头税时,只能缴纳“赤仄钱”,最终该货币的流通效果也不行,老百姓还是不认同这种货币,类似的强制措施还更增添了老百姓对此的烦感。当时负责货币改革的是张汤,这个老兄的墓已经在西安被发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啊,据说这哥们死的时候,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很开心,“民不思之”啊。不过,现在要是谁家有这种钱,在古币市场上可以秀一下了,哈哈。
经过了铸币、伪造的一轮轮反复博弈后,吸收了经验后,汉武帝推出“重如其文”的五铢钱,以五铢的铜,铸造面值相等的钱,使仿铸者无利可图。让你们没有利润,铸啊,看你们谁还铸?
其后,汉武帝又立五铢钱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垄断造币的原料和技术,到了公元前115年,又“悉禁郡国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三个管理机构)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朝廷每年用十万人(徭役充任)采铜,在上林铸钱,收入巨大。由上林苑三官统一铸制货币,其它旧币一律销毁,溶铜输入三官。还记得汉文帝时期,家家户户自己造钱的快乐时光吗?哈哈。唉,自由货币时代完结了,88了。
这个历史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就是在此时,汉政府彻底垄断了铸币收入,也完成了领域内货币的法定化,“法币”一词实至名归。五铢钱因其使用方便、童叟无欺、伪造利润不大,“唯真工大盗乃为之”,币值稳定,自此一直流通至隋朝,七百年不废。
小结:先小结一下刘彻这孩子的货币改革。
乱发行货币,该打;
不过发现了货币中蕴含的政府信用价值,发现了增加铸币收入,算是理论突破;在假币风潮下,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歇菜了,值得深思。当今时代,造假币同样利润了得,为啥子现在造假币的人明显没有汉代那样轰轰烈烈了呢,尽管最近一些高仿真假币闹得沸沸扬扬,但比起汉代那动不动就上百万规模的假币大军来,声势差远了。造成这种区别,除了货币技术门槛提高,将假币制造者的技术水准要求高了,还有起他原因吗?欢迎读者抢答啊,哈哈。
《千年财经---中国人的财富往事》 中国长安出版社 定价: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