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图书产业缺乏商业模式


Frost& Sullivan  赵磊

    手机阅读最近很热,于是有人大呼手机阅读时代到来。的确,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手机看小说,也听说一本叫《空恋》的日本小说卖到300万本,也能想象中国6.9亿的手机用户将会给手机阅读一个多么广阔的市场。尽管前途光明,但在高喊手机阅读时代到来之前,尚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究竟有多少人在用手机进行阅读,这些人中有多少人实际付费。目前使用手机阅读的用户数应在每月3000万以内,但其中实际付费的购买图书的用户数约200万,按照人均贡献5~10元计算,估计手机阅读产业每月能够带来1000~2000万的收入。但不幸的是中国拥有几百家出版社、几十万图书作者,还有上百家参与数字图书出版的公司。如果平均分配,每家每月不足10万元。

    第二,能有多少本热销书出现。根据某图书网站的统计显示,最热卖的图书每日付费订阅1000余次,一年订购约30万次。该网站拥有图书共2万余册,95%的收入来自于最热销的5%的图书,实际上能够从手机图书获利的公司并不多。

    而在手机图书内容质量方面,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目前主要的正版手机图书90%以上来自于网络连载。而出版社和知名作家的参与尚不充足,例如山东出版集团相关人士曾指出,该集团有60多年积累的5万种纸质书没有数字化,已经数字化的图书还没有进行内容的细分,不能进行条目检索。数字化的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利用。

    实现作者通过手机图书获得收入,才能提高传统图书行业尤其是出版社和作者的积极性,这是手机阅读得以发展的必然条件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没有哪家手机图书网站或相关公司能够较为完善的方案,笔者认为手机图书产业参与者均不具备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产业整合尚需时日。

    定价问题也是目前手机图书遇到的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根据Frost&Sullivan在2009年进行的用户调研显示,用户能够接受的手机图书价格在0~5元间,由于电子书没有印刷、库存、物流、销售渠道等成本,支出较实体书便宜很多,但如果电子书过于廉价势必会影响实体书的销售。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首先推出实体书,在保证实体书销售的基础上再开放电子书。但这也导致电子书落后于潮流,用户并不愿意购买过季图书。

    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阅读的优势和特点以及用户心理特点来解决这一问题。用户调研发现用户在作品连载过程中更愿意付费阅读,同时一部分用户表示在付费阅读全部连载之后还会愿意购买纸质图书以便收藏。

    总之,手机阅读时代为时尚早,目前整个产业链还缺乏较好的商业模式以平衡各方利益、刺激产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