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季羡林先生留下的遗憾
关键词:季羡林 东方文化 另类侵略 传承传统
惊闻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于7月11日早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原本忙碌而舒畅的周末时光变得停滞,没有心思整理文字、没有心思去想那些周边发生的事情。
人活百岁终究会去世,而季老安享98岁韶光,应该算是喜丧甚至是仙逝了。
坦率地说,本人对季老了解甚少,除了在年初的时候关注他呼吁回归繁体字的“季四点”,并在当时写了一篇关于传统与未来的感悟性的文章,另外多年来关注的CCTV《百家讲坛》中,季老的关门弟子钱文忠教授对其由衷的推崇,还有就是得知这个噩耗之后,通过网络对季老生平与成就的粗略了解。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据国学网总结,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任何对一位世纪老人,而且是学术界泰斗级别的人妄加评论,都是一种不敬。特别是在没有对其的著述进行深入拜读与深切理解的时候,就更有不知天高地后以及辱没祖先的感觉。但单纯从以上这点来看,本人还是要简单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季老留下的遗憾这个话题。
据本人粗浅的思想,感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一些更通俗的比喻的。
东方文化更具有深邃的特色,专注于修身而不是对外界的影响力,是深度挖掘而不是横向扩张,每个人的基本处世原则都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面对别人无端的指责,都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社会的态度也是“假如不能改变世界,就要适应世界”。
加之历史上不是奴隶主和是封建主,或者就是独裁的皇帝与高高在上的父母官,数千年以来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得东方文化影响下的每个人都是一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精髓,即使内心都已经燃起了熊熊烈火,表面上依然和风细雨,不伤和气,即使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也要像模像样地“端茶送客”。
这种态度虽然不能说是从骨子里容易受到奴役与压迫的天生的受统治或者受虐的倾向,但更倾向于做个顺民,不求闻达于诸侯,更希望在书斋中陶冶情操,或者在佛道中感悟心灵的成长。
西方文化所倡导的刚好相反,西方人认为做了坏事之后,只要诚心忏悔,都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虽然佛教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诲,但在东方,放下屠刀之后的大魔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内心的真正平和,而更多的是在余生中持续地忏悔,直到以善行去冲抵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本质上还是自我心胸与素养的修炼。
西方文化则不同,从希腊、罗马到亚述,再到盎格鲁-萨克逊人、再到日尔曼民族,北欧与加勒比海盗,以至当今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人,都在崇尚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一切朝国际化扩散。他们扩散与渗透的不管是有形的商品、无形的文化与意识、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标准,甚至政治图谋,人权概念、金融制度,颇有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雄霸之气,而那体现的标准化格式就是:先标榜我是救世主,是世界英雄,要救人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的意思。然后就是强行占领,不管是先礼后兵,还是先兵后礼,都是以侵略性的、殖民者的姿态出现的。
西方文化具有更强烈的侵略性与渗透性,具有阳性所特有的进攻欲望,以夺取与占有为目的;而东方文化更像是阴性所特有的深厚的包容性与吸纳性,就如一位宽厚的母亲,任何东西在她的怀抱中都有可能会迷失自己。
东方与西方在这两者刚好是相匹配的,一个是强有力的占领者与利益鲸吞者,另一个是习惯于逆来顺受,寻求平稳生活者。
虽然这相对于国际化潮流是一个否定,但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传统与历史精华,而不是一味地推崇西方移植来的那一套,才是符合自然的历史观的。
作为修为极高,需要我们及后世仰视的国学泰斗,季先生是倡导回归传统的,骨子里有深厚的东方文化的造诣,东方文化的精髓早已跟其融为一体。
能够取得如此造诣的人早已不贪图那些头衔与虚名,比如2007年季老就曾经请求辞去“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的称号,并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人到了一定时候,就可以宠辱不惊,宁愿有一个真实的自己,而不去沽名钓誉,跟其境界相比,那些花钱去买名声,荣誉称号的人,难道不会感觉汗颜吗?
中国在已经过去的数百年都在面对并不断融合进入不断崛起的西方的系统中,从文化到军事,从经济到资本,从思想到资源的侵略。
比如从清末的时候开始的公派留学制度;比如民国时候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比如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与列宁主义;以及现世的国际化、城市化;奥运精神中的“更快更高更强”;达尔文进化论中的“优胜劣汰”;现代考试制度中的应试考分制度;女性对于时尚与外在形体及细节的追求;吸引传媒所倡导的注意力经济原则;对物质财富、资源、能源、资本的贪婪追求;网络游戏中的争霸、战争、追逐,飙车的拉风;各种对抗性的体育运动;甚至那些暴力得近乎血腥的K1、拳击、击剑等等;
——这些难道不是西方对中国的另类侵略吗?
季老更深层次的担忧是在东方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的时候,不管是被强迫还是自愿的被奴役和被蹂躏。融合是难以扭转的趋势。
是在被西方同化中消亡,还是依然根深蒂固地保持传统,延续那种被奴役的惯性?即使如季老如此高深的境界都没有办法解答的问题,谁能够解答,并替九泉之下的季老稍微解除一些遗憾呢!
一个没有历史、丧失文化,不尊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是可悲的,虽然也许会在物质刺激中被短暂地麻醉,并做了一些让祖先蒙羞、令后世无以尊敬的事情。但假如那传统文化就是要我们逆来顺受、忍辱负重,而不是从被压迫和奴役中爆发,这种回归依然值得期待吗?
无论如何,当我们依托传统的精神,与历史和未来一脉相承,就不会在历史的变革中迷失自己,更不会被任何形式的侵略者夺走我们的灵魂。
物质世界失去了,精神与灵魂保留下来,这些才是支撑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
但当我们迷途知返的时候,应该就会告慰季老的在天之灵,请他安息吧!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