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从网上得知季羡林老先生离开了这个纷杂的世界,到处都渲染着中国已进入一个再也没有大师的时代。对于季先生,我只是有所耳闻,知道他是“学界泰斗”,也在前一段时间从报纸上得知炒得沸沸扬扬的藏品事件,仅此而已。然而,季先生的离世还是让我受到了影响,他让我立刻想到了比他先离开的一代讽刺漫画大师的丁聪,那个在《读书》杂志上每期都出现的小丁。这是一个大师凋零的时代,这是一个注定不会再有大师诞生的时代。可悲的是,我们都还活在这样的时代。
我还来不及看7月《读书》杂志上关于悼念丁聪的文章,但我早已看过他在《读书》上配的漫画,一般都在卷首,陈四益的文,丁聪的画。他们两个在《读书》杂志长期联袂推出的卷首专栏,图文并茂,尽现了近30年间中国社会的万象,成为了《读书》创刊三十年来不可或缺的记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态的缩影。李辉说:“从未衰老的丁聪,就这样用他的目光,一直关注着每日变化着的中国,用他的画笔,表达着一个画家的良心与思考。他数以千计的漫画涉猎广泛,政治风雨、世态万象,尽在笔下。”丁聪这样一个爱憎分明的老人,一生都在用漫画来实现对社会和现实的讽刺和鞭笞,他的一生也演绎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有的品格:对时代的追问和对良心的追求。这也是我一直欣赏和崇拜的。
然而,我也在《读书》杂志后面的编辑部的位置,看到了作为版式设计的丁聪。《读书》原主编沈昌文说:“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埋头苦干,从不发表意见,读者只知道他给《读书》画漫画,不知道我们每期的版式都是他设计,有事找他,他来者不拒。我们都说他是劳动模范。”是的,除了《读书》的固定读者,怕是很少有人知道丁聪还是这样一个劳动模范。而我就是那样的读者,在看完一期一期杂志后,某次穷极无聊之余才把书的角角落落都翻个遍,也正是我的无聊,让我了解到了另一个丁聪。
但我也只是了解《读书》杂志上的丁聪,这源于我学识的浅薄以及未曾对他深入的了解。不过在丁聪去世之后,我终于又更多地了解了这个漫画大师(以下文字来自网易)。
一、解放以前,“小丁”很大胆
1、出身漫画世家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中国第一块漫画协会的牌子就挂在丁家大门口。鼎鼎大名的漫画家父亲并没有教他画画,甚至不愿意儿子今后走他的路。但丁聪却自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有一天,十六七岁的丁聪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前辈们看,满堂俱惊,父亲遂不再阻拦。
2、“小丁”,小人物
1935年,中学毕业的丁聪,为补贴家用,开始编电影画报的生涯,不久后在当时颇有影响的画刊《良友》任美术编辑。当时,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这让丁聪触动很深,也影响着他后来那种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一次,丁聪画了一幅漫画要发表,报馆让他署个名字,他顺手写下“小丁”。这个名字他一用就是60年,丁聪说,中文的“丁”有“人”的意思,“小丁”就是小人物。
3、文化界的将军
抗战爆发后,丁聪在《良友》画抗日漫画,试图用漫画救亡。上海沦陷后,丁聪逃到香港,八年中辗转于香港、重庆、昆明、桂林等地。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而且他都署上了“小丁”两字,连周恩来也劝他要注意保护自己。丁聪日后解释说,“因为我不是共产党。那个时候,反而最大胆。”
4、反蒋漫画的影响延续至今
上世纪四十年代,包括抗日和内战时期,是丁聪漫画生涯的第一个高峰。《花街》、《鲁迅阿Q正传木刻插图》、《现象图》等都成为经典,其反蒋漫画的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近年,台湾很多报纸专版刊登了丁聪1948年以前的多幅漫画,编者加了这样的说明:看了丁聪的漫画,就可以知道当初国民党为何惨败如此。
二、红色年代的资深“运动员”
1、历次运动都在劫难逃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1958年的“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鸣放中,丁聪对“外行领导内行”提出的批评,连同筹办同人刊物《万象》的构想,成了反右高潮中的罪状。1958年的一天,“右派”丁聪和黄苗子等乘上一列开往东北的火车,去了北大荒850农场云山畜牧场劳动改造。
2、“不让我画,我偷着画”
在北大荒,漫画家小丁成了“猪倌”,也扫厕所,男厕所女厕所一个人包。丁聪什么活儿都干过,只有一样不许他干:画画。丁聪“贼心不死”,“不让我画我偷着画”。他偷偷地从家里带来一卷日本宣纸,空闲时,他就偷偷画工地的劳动景象和人物。好在后来丁聪被调到《北大荒文艺》当编辑,让他画插图却不给分文,也不让署名,这一切都未使他感到不公平,因为只要允许他拿画笔,他的生活就有了意义。
3、为了画画,故意不吃药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丁聪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复检时憋着一口气,血压当然还是高,丁聪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4、“我就是天真,所以活下来了”
有人叫丁聪揭发好友黄苗子,他不干,结果被关在黑屋子里写材料。最后,丁聪只好说:“黄苗子这人真不好,干反革命一桩都不告诉我,要不我也可以讲一讲嘛。”迎接他的是一顿狠打。“我就是天真,相信事情最后会水落石出,也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所以活了下来;我也很直率,在背后揭露朋友的事我是不干的,自己的事可以承担下来,但是让我坑害别人却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能胡说八道。”
三、“贼心不死”,焕发第二春
1、“封二漫画”成《读书》金字招牌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就跟政府说:“我已经63了,把最后几年时间留给我吧,让我画画吧,我就喜欢画画,这一辈子没画够啊!”小丁由此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此时恰逢《读书》杂志创刊,受范用、冯亦代之邀,丁聪配画,陈四益配文,“封二漫画”几乎成了《读书》的金字招牌。漫画中的幽默和辛辣,让人觉得,小丁好像从来没变过。
2、“讽刺不良现象,对政府有好处”
三中全会到八十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讽刺,实际上对政府是有好处的。英美都没有限制,法治国家,什么题材都可以。”丁聪身为右派时的“难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曾做打油诗一首:“丁侯作画不糊涂,笔底才情敌万夫。今日语言无禁忌,只缘身畔无仙姑。”
3、漫画若离开现实,就不成其为漫画
丁聪认为,漫画若离开现实,就不成其为漫画。2000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画漫画的人总是喜欢找问题,见到坏人、坏事、坏风气就想讽刺讽刺,不讽刺就着急……我有一句话,叫作:愿听逆耳之言,不做违心之事。”一辈子都自称小人物的丁聪还说,“我画的都得是老百姓想的事情,老百姓通得过的,我才画。虽说我为这个吃过不少苦头,可我总觉得我没做过坏事,对得起良心了。这也叫‘贼心不死’吧?”
4、坚决不让后代学画
丁聪承认自己“不能放开了说话”,他曾创造一幅漫画,名为“监督”:一个人在创作,背后有另外一个人在押着。对于这幅有关“身畔仙姑”的漫画,他解释道,“有个人的影子在他的思想里,他创作的时候没有办法去掉这个影子,如果去掉了,就不知道自己哪天倒霉了……” 冲破父亲阻拦、画了一辈子漫画的丁聪,最终却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态度,坚决不让后代学画。理由?“太危险!”百年丁家漫画,就此中断。
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无论身处什么年代,他的漫画几乎从不歌功颂德,而是执着于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揭露。作为一个有着独立风骨的知识分子,他不党、不派、不媚,对任何一个时期,他都怀有同样的警惕,都持有平民的立场和批判的眼光。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他的勇敢和正直令人钦佩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