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路透社和第一财经日报的采访,关于迈克-杰克逊



一、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谈迈克尔•杰克逊
缅怀迈克尔-杰克逊:和沉默的大多数一起燃烧
2009-06-29 02: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苏娅
  
  “迈克尔-杰克逊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超过了猫王、滚石、鲍勃-迪伦,后者只限于一个小众的范围,或者知识分子的范围,并没有对中国大众产生真正的影响,真正渗透到中国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里的外国明星,除了杰克逊我想不出第二个人,他虽然没来过中国内地,但可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明星。”谈到杰克逊对中国音乐人的影响,乐评人江小鱼的观点,有很强的代表性。
  原本,在杰克逊50场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计划中,他可能会来到中国内地。摇滚歌手张楚对杰克逊的去世非常吃惊,“如果他来开演唱会,我会去看。”张楚认为,杰克逊的音乐色彩特别丰富。“在电视上看MV,他的旋律、唱法和音乐的结合非常好,很接近本能,听的时候感觉身体被感召、被解放了,非常直觉性,舞蹈性也很强,没有批判,而其他的歌总是会有一些思考。听东方人的音乐,色彩是淡淡的,但他的音乐色彩特别丰富,是一种本能的很愉快的东西。”
  乐评人唐峥念念不忘的,则是从杰克逊自传中读到的那些小故事。“他跟妹妹一块出去,路过一堆积水,他‘啪’一下就跳过去了,很机灵,他就看妹妹能不能也跳过去,妹妹跳不过去,他就在要滑跌的瞬间把她拽过去;还有,就是写家里特别穷,好不容易大人买了好吃的,兄弟姐妹们抢吃的情景;还有,他写有一天他开着车走在公路上,边走边想一首歌的旋律,直到车窗外有人冲他大喊,才知道自己的车后面冒烟了……不知道为什么,我记得的是这些很小的事。”
  1958~2009年,是杰克逊的生命周期,也是无数中国音乐人的成长记忆。乐评人黄燎原从《颤栗》听到了《四海一家》,他的结论是:“他音乐的可听性是可以征服大多数人的,迈克尔?杰克逊是个很难被复制的奇迹。”黄燎原说:“最喜欢的是他音乐中的律动,让人想跳舞。直到听到《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很震撼,发现流行音乐也可以承载那么厚重的东西。”

  唐峥则感慨于青春不再。“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看看他跳舞,听听他的音乐,而是他们是我们的记忆、我们的线索,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年轻一点的人,可能喜欢他的《危险之旅》、《黑和白》,而我喜欢他更早的《Ben》、《来自墙外》、《颤栗》,那时候,喜欢听一个人的歌,淘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淘,不像现在得来太容易。当时的很多东西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得到,全凭天意。”

  杰克逊后期的生活,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江小鱼认为,他被妖魔化了。“这几年,普罗大众其实是抛弃了他的内心之核――纯洁、坚定、无助和悲凉。他被妖魔化了,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生活,大众与一个明星的蜜月期大约最长不过10年吧。”唐峥也认为,人们没必要对他的生活较真,“他是一个人,音乐之外,他愿意去做什么也很正常,他的八卦他的生活,我会看一眼,看一眼也就过去了,这些事你信不信呢?我认为没必要较真。”

 

二、中国作家推出杰克逊最早传记
2009年 7月 7日 星期二 21:45 BJT
  
    路透社7月6日电(Reuters Life!)---尽管从未谋面,两位中国作家历时48小时制作出已故天王杰克逊的最早传记。
    《中国日报》称,《天堂中的太空步》一书是其作者夜以继日,仅靠咖啡和香烟支撑着赶工而成。该书在周末已经横扫各大书店书架。
    虽然没有港台歌星那样统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但是欧美歌星早已依靠年轻歌迷的支持打入内地乐坛。
作为该书作者之一,江小鱼曾为杰克逊写过博客和评论。“我不仅是音乐评论人,我也是杰克逊的歌迷,所以我知道歌迷希望了解什麽。”江小鱼告诉记者,“所以我才奋笔赶稿,因为歌迷们已经等不了几个月的时间了。”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导称,该书的作者是根据自己多年积累对“流行乐之王”杰克逊的了解编写成这本书的。“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即时书籍在中国的市场究竟有多大,但是可以充分肯定的是,我们在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方面做的很好,”《中国日报》引用出版社编辑臧永青(音译)的话说。
    这份报导还补充说,至少还有10家中国出版商正在准备出版关于杰克逊的书。
    翻译:毛佳 发稿: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