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龙首山


  再游龙首山

                        龙首山是铁岭人民的母亲山。是市民休闲、消遣、娱乐的首选之地。它头朝北,尾向南,蜿蜒而起伏。全长五公里之多,海拔150多米,昂首摆尾,犹如一条长龙。虽不能和祖国的名山相媲美,但在铁岭人民的心中也不失巍峨。而"山城中"这一特征,是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比拟的。

                        可能有一种身在景中不知景的感觉误区吧。从小就在这座城市长大的我,却很少去登龙首山。前几天,我突发兴致,想游龙首山。便约上几个儿时好友,在一个周日的下午,换上旅游便装,游铁岭人再熟悉不过的龙首山。我们自己都暗笑,怎么有一种游泰山的兴奋呢。

                         在人民公园正门广场,络绎不绝的游人聚在这里。孩子们的欢笑声,小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与耳。使这个两山对峙的山谷,充满着活力。我们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供儿童玩耍的设施和动物园,这是孩子们的天地,我们只有看的份了。山路是一溜的柏油小道,路边一侧安装上了造型别致的路灯,起起伏伏的,走在路上很是惬意。顺着小路像北走,有供游人运动的场地,很多人在打羽毛球、踢键子、做操。还有供游人休息的石桌、石凳等。道边是供龙首山合唱团唱歌的天然舞台。路两侧丛林中不时有大尾巴松鼠出没,很讨人喜欢。我们几人此时也焕发了童心,打闹着,欢笑着,逗着松鼠玩。把自己带来的瓜子放在专门的食盒里,松鼠却生生的看着我们,抓起瓜子就跑,一副滑稽的样子,让我们捧腹大笑。体会着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悠闲。

                          不远处,就是新建的八景广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铁岭有八景。“龙首寻秋”就是这八景之一。随着铁岭城市的变迁,这八景已不完全存在。但“龙首寻秋”这一景观却更加突出,它是铁岭面貌的像征。重温着这八景,关于铁岭旧时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好象一位厚重的老者,从历史走到了如今。几个儿时的好友,细读着关于八景的传说,坐在悠雅的石凳上,回忆着小时侯,老师带领我们到龙首山春游的情景。感慨着岁月和时空的变迁,赞叹着龙首山秀美的山水。竞有一种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的感觉。明代一位流放到铁岭的大学士陈循就给“龙首寻秋”一景这样的题诗,“霜林变丹红,秋高天气迥,幽人植仗来,踏遍碧峰顶。” 不难看出龙首风景的美妙之处。

                            到了星桥,站在桥中央纵观龙首山全貌,满山的松柏树、桃树、杏树、槐树,满坡的绿草,郁郁葱葱,密密匝匝,颇为壮观。凉爽的秋风吹红了漫山的枫叶,犹如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往东看,柴河水缓缓流过来,就像银白色的缎带,将山、水、蓝天连在了一起。置身于此山此景中,心旷神怡的感觉油然而升。往下看,川流不息的人们,带着热情洋溢的微笑,奔着自己的前程,创造着自己的生活,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本地风光原秀美,出山泉水总澄清.”看到眼前的一切,心中的兴奋与感慨,还真的不亚于游泰山啊。      

                           一路走来,除了秀美的山水,还有承载着铁岭历史文化的塔庙,亭榭,楼阁,还有很多的历史名人题词,横匾等。不知不觉,我们又绕到了四望阁。登上四望阁的二楼,向远望去,广电大厦的电视发射塔,电业大厦的信号塔高耸入云,都市花园,金城地产等高层住宅漂亮夺目。一个现代化的铁岭城呈现在眼前。我们惊叹着先辈们在楼阁留下丹青壁画的同时,也领略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天空望去,朵朵白云,袅袅娜娜的升起,又淡淡泊泊的散去,在山边萦绕,朦朦胧胧的,浮盖着整个城市。此时心中徒增一种超凡脱俗的柔然。难怪当年的康熙皇帝经过此处时,为它题诗留念,抒发着情怀。他当年题诗的塔,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驻跸塔”。      

                            踏着夕阳的余辉,从“驻跸塔”走下山来。猛然回首,啊!好大一座山,高深而雄浑。我们不仅感慨着龙首山景色的壮美,更感到铁岭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韵的博大精深。

                           我爱龙首山,我爱我的家乡,铁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