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在今天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没有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对外资本账户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受到诸多的挑战,而香港看到了大陆目前的"困难"之处(比如,大陆目前还只能靠贸易规模带来人民币结算业务上的“优势”),也想从对大陆市场的"帮助"中(比如帮助持有人民币头寸的境外贸易商等进行人民币保值和增值的服务),以寻找到自己在欧美金融市场疲软的状况下盈利的模式,而且,我觉得香港今天更在探索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自己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惠互赢的合作模式.针对此问题,我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谈了我对任志刚阐述的建议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香港在应对上海的竞争时"该怎么做"
业界企盼已久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刚刚启动仅仅一周,关于如何进一步确定人民币保值、增值地位的试点和讨论就开始同步展开。日前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就此建议,可以用香港地区的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计价资产,此前他还提出,可以允许部分港股“一股两价”,即可同时以港元和人民币两种货币,计价并买卖股票。目前关于上述两种设想的可行性讨论正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上述两项建议旨在满足境外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因企业贸易头寸盈余而产生的人民币保值、增值需求。前者可以通过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让投资者安心持有人民币,对冲通胀风险。而后者则可以通过投资,通过同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挂钩,帮助企业获得财富效应。 虽然任志刚的两项建议都涉及资本账户开放,不过,市场人士认为并非遥遥无期。恒生银行总经理兼投资及保险业务主管冯孝忠建议,金管局可以透过外聘基金经理,透过他们的QFII限额投资内地,使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计价资产成为可能。此外,他还建议,在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之前,可采用试点形式。例如将来农行在港挂牌,可考虑采用港币及人民币同步限额发行新股。
孙立坚指出,美元贬值、国债收益率降低同样为香港外汇储备制造了麻烦,挂钩人民币资产显然是更好选择。 |
来自:每日经济新闻
|
上海2.5,香港3.0!
|
2009年03月27日 02:55 每日经济新闻 |
每经记者 胡俊华 发自上海
昨日,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既是对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凸显了上海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对全国的重大战略意义,这必将为上海银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多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国务院同意上海建设“两个中心”,意味着上海已从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但上海也需要与香港展开错位竞争。
金融与航运中心相辅相成
阎庆民认为,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唇齿相依。任何一个金融中心的形成,包括银行、信托、保险、租赁、基金等在内的金融板块与航运密不可分,金融与航运作为发展的两翼相辅相成、互为前提。这次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层面确定下来,对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个有力的支撑。
阎庆民指出,上海银监局将进一步加强监管服务的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或协助各银行总行尽可能多地推出新业务新产品。待指导意见的实施细则出台后,上海银监局将指导上海银行业先行先试,积极创新,为两个中心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原则同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消息传出后,也引发了香港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昨日,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中央不时强调要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上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服务,国家有一至两个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算多。
上海做2.5香港做3.0 !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与香港各具优劣。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戴国强表示,上海地理位置更好,是交通枢纽和货运大港,有着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而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多年,在人才储备、法制、市场秩序和金融创新等方面更为成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在谈到国际金融中心时,人们总爱把上海与香港拿来作比较。竞争是需要的,但目前来看,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会形成恶性竞争。上海和香港应形成错位竞争,简单来说,就是上海做金融2.5,香港做金融3.0。金融2.5,就是支撑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是为创造财富服务的;但金融3.0是指在财富创造出来之后,香港应该承担为大家“管理财富”的服务功能。
孙立坚表示,以前香港一直围绕制造业和国际贸易来发展金融服务业,即金融2.5服务,但将来这部分职能将更多地由上海来承担。香港应升级到金融3.0,打造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从输出人民币开始
孙立坚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人民币输出。没有人民币国际化,谈不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由于目前人民币并不能自由兑换,因此在人民币输出方面,目前我们是采用过渡性措施,即通过人民币贸易结算等试点业务来推行。
目前除了香港已经被敲定成为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城市外,内地省份包括广东、上海、广西、云南等地均各自向国务院提交了试点申请。去年底至今,我国央行已与多家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孙立坚表示,通过这种过渡性的方式,市场自然而然形成。由于货币具有网络效应,随着市场的发展,要让其他国家都慢慢地感觉到不使用人民币经济运行就不方便的“道理”,那他们就可以自愿地在上海这个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货币互换等方式来筹集人民币,于是,人民币也就随之输出了。
上海财经大学MBA学院院长戴国强表示,目前人民币还不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也不要急于求成。等中国经济足够大,就有能力使人民币国际化,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