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股价哪个“泡泡”更大?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强力做多下,楼市不到半年就从“寒冬”步入了“盛夏”,量价齐升,地王频现……仿佛一夜间回到了2007年。就在房地产商弹冠相庆时,又传来二套房贷收紧的消息,虚涨的楼价能否承受流动性收缩之重?在多方利益的博弈中,我们要重新思考房地产股的投资。
  一个又一个“地王”产生,一个又一个央企现身。
  6月下旬以来,土地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在北京,先有成都中泽摘走奥运村乡“双料”地王;随后中化方兴不甘示弱,40.6亿元拿下广渠路15号地,创造北京地王的“新纪录”;在上海,当地国企绿地集团拿下“今年上海最贵地”,投资金额达12亿元;在广州,广州城建集团竞拍下今年的广州地王,溢价高达154%;不光是北京地王、各地地王频频出现,一线城市里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区县地王”的新称呼:保利地产凭借一次加价2.4亿元成为大兴新楼面“地王”的拥有者……
  与此前民营地产商独霸土地市场不同,上述地王的创造者均为央企背景。面对央企疯狂拿地,业内人士纷纷警示,认为土地泡沫已现,天价地的前途令人担忧。除了身披“国字头外衣”可在国家投资中占到便宜外,在许多民营开发商眼里,此番央企卷“土”重来与其固有的信贷优势不无关系。
  “银行往往向大型企业倾斜,央企的融资优势更为突出,特别是在利息方面。”有着国企背景的华远总裁任志强感叹,“这里头差了18%。三年周期一年是6%的利息,就是18%的利息,国有资本不计算。所以国有企业比别人有更高的成本承受能力,有20%的资本差,民营企业当然拼不过,这是不一样的”。有了国家的“尚方宝剑”,财大气粗的国企,在此轮的地王争夺中,带给民营地产商更多的震撼是对成本的“不计算”。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去年的房地产调控略见成效,将一路高歌猛进的房价压了一阵,但很快哪些投机资金迅速杀入,本来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高的房价,被投机客认定房价已见底的人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不久就被那些“暴利有理”的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形成多年的利益联盟击跨。多年的迹象表明,房地产业依然是权利、金钱利益博弈的场所,我们的政府的调控措施依然任重道远。如果不打破一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利益关系相互交错的现象。房价的上涨和下跌往往是某些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形成“利益集合体”,共同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利抬高房价。就拿我们当地的小县城来说,现在的房价为什么能够比肩市级城市的房价的原因就很是明了了。房价的“泡泡”在不断地创造新高,但对于捉襟见肘、口袋羞涩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能将多年的夙愿再拖几年了。
       再看看股市的泡泡。泡沫,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政府怕经济有泡沫,股民怕政府去戳破泡沫。都说这两年来股市涨得太快了,有泡沫,但股市依然继续上涨。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96.55,比5月份提高0.61点,自4月份触底以来,已呈逐步回升态势,但仍然偏弱。国信证券称,原因是投资增速仍居低位。
  中金公司指出,总的来看,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呈现明显回暖趋势,在宏观经济政策"微调"的格调下,继续看好房地产行业在年底反转,维持对于房地产板块“向好”的投资评级,但限于目前较高的板块估值,建议投资者逢低吸纳地产股。
  国信证券认为,下半年地产股仍有整体性投资机会,看好地产龙头、资产注入和介入一级开发并有收益分成的三类地产股。建议重点配置“保(保利地产)招(招商地产(000024))万(万科A)金(金地集团)”、“云(云南城投(600239))天(中天城投)星(福星股份(000926))球(苏宁环球(000718))”等一、二线龙头股,这些龙头股约占地产配置的80%左右,其余配置资产重组类地产股。

       从几类机构的见解来看,面对房价的“泡泡”依然没有意识到疯长的房价所带来的隐患,继续把房地产看作是下半年的重点配置,对于在沪、深股市占比较大的房地产的上涨,必定会带动股指走向不正常的轨道,使得股市的“泡泡”继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