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转:
中国智库初展风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9年7月3日 第 04 版)
危机过后经济如何复苏?新的医改方案怎样制定?……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在政府的背后,有一大批来自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运筹帷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智库,又称“思想库”或“智囊团”,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着“谋士”的角色。
7月2日在京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正向世界展示中国智库的风采。
政府智囊
为中央决策贡献“高见”
据最新研究统计,中国智库已达2000多家,美国为1777家,在数量上已超过美国。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各高校及各部委所属研究机构,构成了我国的高层智库体系。每逢政府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或是解决民生问题,这些智囊机构都会各显身手,出谋划策。
民间智库
搭建政府与民间的桥梁
除了上述中央的官方智囊团,社会上还活跃着一批汇集智慧之士的民间智库。它们直面现实,研究社会问题,常常成为政府“问计于民”的重要对象。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智库的发展就已崭露头角。1988年,四通公司成立的北京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是中国当代第一个正式的民间智库。随后陆续有一些学者走出政府机关大门,下海创办了一批非官方的民间研究机构。中国民间学者曹思源认为,“相对于官方智库,扎根于民间的研究机构在反映民意上有自身优势,同时为完善政府决策提供了许多创见。”
“我们制定的公共预算改革方案已在浙江温岭试验5年,这一方案以后将会向全国推广。”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自豪地说,“近20年来,民间研究机构为社会的发展倾注了心血和智慧,成功扮演着联结民间与政府的角色。”
谈到民间智库未来的发展,曹思源信心十足:“资金、政策的限制并不是问题,只要智库能为社会输送思想,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对此,李凡也有同感,他说:“专业决定影响力,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的关键,在于要靠自身的专业力量来影响政府,影响社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软实力,中国的智库建设还需“补钙”。从事NGO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认为,社会需要一个高效、多元化的智库体系,民间智库应得到扶持和引导。他认为,政府要在资金、政策、法律上支持智库建设,尤其为民间智库提供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包括放松登记注册限制,建立社会非营利性公益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