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的兴起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在E化政府的具体措施中,能将采集到的民智纳入价值管理体系,则应可更有效率地转换民意为施政作为,这应该是现代智慧型政府必备的能力之一。
公共行政的核心议题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普天之下莫非网土、率土之滨多是网民的信息化时代,“新政府”和“传统政府”的区别就在于政府部门传达和收集信息,除传统媒体外,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以缩短政府与社会间之距离。这是政府组织再造的一大诱因。另外,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政体采取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精神。因此构建电子政务提供的交流互动平台是符合我国国情,可以作为政府执政手段的有益补充,是数字化时代电子政府行政手段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行使民主权利,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人民的“声音”,但网络政务平台上的“草根性”可以使普通公民参与国家决策,不仅实现了决策民主,而且也能鼓励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在网络社会中,实施电子政务策略,所可能导致的如何调整国家角色和如何落实民主政治的挑战。在“解构”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重构”的努力,虚拟世界可能是“虚无”的世界。因此,国家机关能否维系与社会之间的均衡互动关系,并发展建构出新的社会秩序成为当前严肃的课题。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网络问政”的兴起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如果在E化政府的具体措施中,能将采集到的民智纳入价值管理体系,则应可更有效率地转换民意为施政作为,这应该是现代智慧型政府必备的能力之一。以gov.cn为例,目前“化民意为施政要素”的功能仍属不足。不足就需要完善、变通。
附件: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强卫
网络是当今社会反映社情民意、加强网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是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这个载体,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使老百姓可以直接向领导干部建言献策、表达诉求。特别是去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今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后,网络问政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已成为民意的重要表达场地。
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的开通,为地方领导干部提供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搭建了领导干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听取群众意见的交流平台。 许多网友通过这一平台,对新青海建设建言献策,对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的成功之路直抒胸臆,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善意提醒,对自身存在的困难请求解决。截至7月8日,网友在人民网上给我的留言已达270条。我们经过认真核实,先后对涉及工程质量、下岗职工养老医疗保险、人才引进、劳动就业、教师职称评定、环卫工人工资待遇、贫困学生助学贷款、有关部门乱收费、环境污染、干部作风等60多条留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处理。目前,30条留言反映问题的调查核实和处理落实情况已经向网友作了回复。网友反映的一些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的工作。在此,我代表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向广大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广大网友继续关心、帮助和监督我们的工作。
网络问政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网络问政是否被重视,体现出领导者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善于从新生的信息交流渠道中捕捉民众智慧,倾听民意民声。面对日益增多的网民留言,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已是大势所趋。一是领导上网要经常化。当今时代,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充分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还要养成上网这一“第五习惯”,能够通过网络对社会网情、舆情做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分析判断。领导干部上网既要靠自觉,还要靠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鼓励领导干部上网。二是解决问题要常态化。网络问题,现实解决。领导干部既要“上网访民意”,更要善于“下网解民忧”。要采取措施把网络中发现的问题转入现实工作渠道加以研究解决。作为省区市主要领导,尤其要经常性督促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干部群众通过网络反映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是回复网民制度化。保证网络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建设是关键。目前,我们在对网民留言办理方面已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和制度。省委办公厅信息处专人收集网民留言,省委督查室查办和回复,并制定了网民留言批示件上网回复工作规则和流程,从受理内容、回复程序、回复原则、跟踪回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网民有效留言的收集、督促落实和网上回复的力度,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完善制度,使网络成为群众与党委政府互动的重要平台。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强 卫
2009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