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观点看如何扩大内需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其影响面和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九字方针,并制定了刺激经济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各地的投资计划总规模则超过18万亿元。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比较容易,而扩大消费需求却比较难。从区域观点看,要扩大国内需求,就必须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双管齐下,把扩内需与保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内需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应抓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要着力启动农村地区需求

我国有7.3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全国总人口的55%。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产品供应严重短缺,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低,城乡差距近年来持续拉大,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仅占全国居民消费支出的25.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4.5%,均远低于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目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0%,农村地区人均投资仅相当于城镇地区的13.8%。因此,扩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十分巨大,能否尽快启动农村地区需求将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能否见效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启动农村地区需求,关键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为农民提供稳定和充分的就业机会。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但事实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0%,仍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0.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较慢,启动农村地区需求自然就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这些失业返乡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湖南省2008年年底返乡农民工约有220万,目前在家没有找到工作的仍有100余万人;截止到2009年1月底,四川省失业返乡农民工总数已达到了149万人。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在当前农民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很有必要依靠政府资金来启动农村地区需求,刺激农村经济增长。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要优先投向农村地区,并大幅度提高农村投资的比重。如果中央和地方安排的22万亿投资有25%投向农村,那么合计就有5.5亿元的投资,相当于每年2.75万亿元,而2007年全国农村投资总额还不到2万亿元。这些政府资金应集中用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扩大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三是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拉动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四是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民工回乡创业,并给予投资补贴、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着力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二、在扩内需中促进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乱开发、不协调为特征的传统发展道路。即使是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大体如此。长期以来,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以中小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体,资源消耗和“三废”排放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素成本的全面上涨,沿海地区这种以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价低量大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广东、浙江等地经济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山西、内蒙古、甘肃等资源型地区也受到很大影响。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更不能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排放“三废”、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来谋求发展,而应该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发展模式,树立新的区域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区域科学发展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全面效益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特别是沿海经济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所谓转型,就是要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科学发展模式;所谓升级,就是要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只有实现这种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竞争能力,并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当前扩大内需中,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扩内需与调结构、促转型、促升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依靠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9.4%提升到36.2%,年均上升0.84个百分点。“十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4.9%,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这意味着今后我国每年将有上千万的农民需要从农村进入城镇生活。而目前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超过1.3亿人,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都在城镇地区工作,如何使他们和谐地融入城镇,有效推进进城农民的市民化,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在消费领域,城镇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都十分明显,今后的潜力很大。可以说,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

在当前扩大内需中,如何有效推进城镇化?我以为,应把加快建制镇的规划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一方面,我国有近2万个建制镇,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容量大,这是今后我国吸纳农民进城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目前建制镇集聚规模小,各项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和居民消费水平低,今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潜力巨大。如果每个建制镇平均吸纳5000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全国就可以吸纳1亿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若按1.5的带眷系数估算,则可以增加1.5亿城镇人口。根据过去的经验数据,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平均可带动一次性投资2万元,这样至少可以拉动3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同时,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等于3.6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新增1.5亿城镇人口则可以增加1.3万亿的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制约建制镇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镇区人口和产业集聚规模较小。一般说来,镇区人口要超过3万以上才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建制镇还达不到这一要求。二是建制镇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太大。三是建制镇产业发展滞后,缺乏相应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加快建制镇建设的步伐,启动建制镇投资和消费需求,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鼓励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尤其是中心镇集聚,中央和地方财政都应给予相应的补贴;其次,要加大建制镇尤其是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按照现代化城镇的标准大幅度提高建制镇的公共服务水平;再次,要鼓励和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向建制镇尤其是中心镇集中,鼓励各类投资者到建制镇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拉动建制镇的投资和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