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王安石变法


 

 
我是江西抚州人。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别人的反应通常是这样按部就班的。首先,对方会反问:福州,那不是福建吗?我不得不纠正:是抚(fǚ)州,不是福(fǘ)州。接着,对方又问:抚州是哪里?我解释:就是古代的临川。对方还问:临川是哪里?我耐心地解释:就是王安石的故乡。有少数人会再问:王安石是谁?一般问到这个地步,我是拒绝回答的。不过,如果对方是理科生,我会补充一句: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我们老乡,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之二。一个地区贡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两大家,被称之为“才子之乡”应该不是浪得虚名。时至今日,抚州人在高考中仍然表现不凡。
王安石是多才多艺的,一如那个时代的文人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等巨擘。他们不仅文章做得好,官也做得好,那才真正是一个“内圣外王”的时代。柏拉图没有实现的“哲学王”,在中国的宋朝掀起了一场微澜。据说,北宋是中国文人最向往的时代。
王安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同时又希冀大展宏图。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他对某种唯美境界的渴求,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展示了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两种特质结合在一起,使得王安石成为一个道德完美、个性执拗和刚愎自用的人。这也许一开始就决定了王安石变法的悲剧性结果。
王安石从宋神宗熙宁二年到熙宁七年(1069-1074年)的改革举措,其效果如何至今仍未定论,但是它毕竟失败了。与中学教科书上一边倒的评价相反,林语堂在其英文版《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中对王安石变法的手段、结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王安石固然道德高尚,甚至堪称完美,但是推行的改革措施罔顾国情,任用小人,打击异己,挑起党争,弄得自己众叛亲离,害得百姓流离失所,搞得国家走向衰亡。林语堂的评价是否客观自当由读者明鉴,但倘若他是对的,则其中很多道理值得深究。(一个中国学生成熟的标志,就是突破了教科书的定论。)
在林语堂看来,临川先生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蓝图过于超前,那根本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其结果必然是打压民间经济力量。用契约理论的术语来说,临川先生虽然在理论上能够得到优化(optimization),但是在实际上却无法实施(implementation),因此这种机制设计必然是失败的。我也常跟学生说,作为经济学人,光有良心是不够的,这跟普通百姓并无区别,关键是找到问题的原因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下次再就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