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为也许可以给太子奶重生的机会


   6月29日,在株洲高科奶业经营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企校合作签约暨揭牌仪式上,株洲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说:“7月,高科奶业将与雀巢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从品牌、生产到营销展开全方位战略合作。”这意味着,太子奶的掌控权,在李途纯、国际投资银行和株洲高科奶业之后,可能易手至雀巢手中。但在同日,雀巢华中区公共事务部媒介经理在回复媒体记者时,对此给予了直接否认,称“公司暂时没有相关合作计划”。而在之前的6月27日,太子奶的董事长李途纯在会诊太子奶的一场企业家峰会上,坦诚对雀巢始终怀有恐惧感,认为外资收购国内知名品牌的主要目的是要消灭竞争对手的品牌。
  
   作为又一场决定太子奶命运的最重要的三方,这种扑朔迷离的不同表态,让太子奶又称为最新的财经热点。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以来,太子奶成了中国财经媒体中的一个热门词汇,只是遗憾的描绘的更多是负面消息。主流的版本是由于太子奶资产已经资不抵债,业绩也没有达到和高盛、摩根斯坦利、英联等三家国际顶级投资银行要求的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的要求,从而被三大投行逼宫,直接导致李途纯几乎净身出户。由于太子奶的债务巨大,尽管三大投行找了不少食品行业的公司,但还是没有谁敢来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既然股权无法退出,比鬼还精明的投行们也只好放弃继续注资3000万美金的想法,而后将股权重新交回给李途纯。最后由于太子奶对于株洲的就业和经济双重的巨大影响力,株洲市政府出面成立一家株洲高科奶业的公司租赁太子奶的核心资产,予以恢复生产。这样的情节,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不断演绎,几乎可以不需要修改,就可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剧本提供给一部精彩的商业大片。  

  在6月29日文迪波还告知媒体,株洲高科奶业通过租赁经营湖南太子奶集团的核心资产,已经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润约5000万元,上缴税收1000多万元,太子奶核心业务已全面恢复,销售经营状况远比预想要好,实现了托管第一阶段的目标,可以说已经初步走出危机。他的这种表态我们需要辩证来看,株洲高科奶业和三大投行其实也差不多,不可能长期来经营太子奶的。最佳的效果,是通过恢复太子奶的生产,让太子奶恢复造血功能,早日找到战略投资者来接盘太子奶。所以此刻不营造出太子奶走出低谷的氛围,又有谁敢来接呢?  

  目前太子奶最棘手的还是他庞大的债务,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有说,太子奶目前总资产为25亿,负债却高达26亿。有说太子奶总资产33亿,负债22亿。总体来说对于太子奶的总资产和净资产是扑朔迷离,难怪文迪波会说,要李途纯回归太子奶的董事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只有他自己才能够搞得清楚这些错综复杂的债务关系。但从株洲市政府在接手太子奶经营业务,设定一个将资产负债率降到70%以下,恢复太子奶正常的银行融资能力的目标来看,目前太子奶的负债率可能要远高于70%这个指标。不说资不抵债,但肯定是一塌糊涂了。  

   太子奶的债台高筑的原因,一方面和李途纯的性格有关,在97年太子奶才500万销售规模的时候,他敢用8888万拿下央视的标王,李途纯这种敢赌敢拼的性格,它既成就了李途纯的辉煌,也播下了未来危机的种子。在这种性格下,李途纯将太子奶的基地开遍大江南北,先后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五大乳酸菌饮料研发生产基地。一个只有20亿左右销售额的公司,这么去铺摊子,资产负债率不高才怪。还有一方面是太子奶学习蒙牛方式与三大投行签订对赌协议。押下重注之后,太子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不择一切手段,把目光聚焦到业绩复合年增长率。然而事情的发展远不如李途纯预计的那样乐观,太子奶的大举扩张显得力不从心。2007年以来太子奶成本飙升,面对伊利、蒙牛的挤压,还得经常折价销售,太子奶的利润已经越来越少。在2008年的雪灾、地震、金融动荡、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以及三鹿奶粉事件,又都在太子奶紧绷着的资金链上重重地踩了一脚。当然太子奶的上市计划一直没有如期实现,也是资金压力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最新的消息,在上周公布的湖南重点扶持的百家计划上市公司的名单里面,太子奶已经黯然出局,这又给太子奶的重生又蒙上了阴影。  

     其实太子奶这样的悲剧在中国企业界已经出现不少案例,不少企业沉迷于自己刚开始的成功,开始头脑发热,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很容易进入一种自我膨胀的状态,不自量力的进行扩张,当年的史玉柱和顺驰就是代表,只是今天又多了一个太子奶而已,而且可以肯定未来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出现。太子奶通过猛力的广告推广和拥有初期富有竞争力的乳酸菌产品成就了初期的成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最新排名中,太子奶以76.2%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同行业榜首;2003年,太子奶的销售额相比过去一年翻了一倍,达到8亿元,2004年更是突破16亿元。在这种所谓成功的高增长的背后,太子奶和李途纯的膨胀就开始了,也正印证了上帝要让其灭亡,必让其疯狂的名言。  
    从太子奶的沉浮中,再次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企业要扩张,必须建立在自己能力和资源掌控的范围之内,要量力而为。在资金上,太子奶的扩张超出了他自己能够承受的极限,最终导致现金流断裂。在管理上,粗放的家族管理又如何能够管理住遍布全国的基地和市场呢?在人才上,面对世界级的投行,太子奶的人才团队差距可不是一点点。即使想学蒙牛,太子奶和蒙牛的差距也同样不只一点点。牛根生从0做到200亿的销售收入的过程中确实是佳作迭出的,即使面对去年以来的三鹿奶粉事情的严重冲击,蒙牛至少到现在还是让我们保持着对王者归来的希望。但对太子奶,大家的这种希望肯定会渺茫得多。  

    其实话说回来,太子奶的产品还是不错的。即使遭此大劫后,株洲高科奶业还是将今年的销售目标定在12亿,文迪波公布的最新的数据来看,也证明了太子奶单纯从经营层面还是良好的。这里面很重要的支撑还是太子奶在乳酸菌行业的质量和江湖地位决定的。在企业普遍不大的湖南和株洲,12亿不算个小数字。这也许就是株洲市政府要出面来挽救太子奶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通过这次危机,让太子奶更加清晰的对自己予以定位,量力而为、收缩战线,专注做奶业行业中乳酸菌的领导者。不去和蒙牛、伊利去争的话,也许可以错位竞争,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这片蓝海也许比较小,确可以在太子奶的掌控中,也处于太子奶的比较优势中。要明白,中国每个行业的状元只有一个,能够做个普通的进士也未尝不好,量力而为也许可以给太子奶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