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
一、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已确认为国家战略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令纽约、伦敦等世界金融中心遭受重创,而中国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据我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2座城市争建金融中心,这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竞争白热化,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从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吸引,到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从金融前台到金融后台服务,从政策层面到地方立法层面支持金融中心建设,中国西部重庆、成都、西安目前也在争夺西部金融中心主导权。
近几年来,重庆从硬件、软件方面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可圈可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也取得重要进展:近几年来,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战略定位、路径选择、功能定位、金融核心区建设、时间排定、形成模式等日益清晰,建设力度也加大。2009年4月20日,总投资300亿元重庆市江北嘴CBD首个商业地产项目金融街·重庆金融中心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个项目将启动30万平米的以金融为主的高档写字楼建设,打造未来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解放碑CBD金融区打造也提速,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场外交易市场(OTC市场)、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等四大交易所2009年底将进驻解放碑洲际酒店,解放碑CBD金融核心区将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服务中心指日可待。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软件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重庆市委、市政府及金融办出台了多部关于发展重庆金融业的文件,如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意见》等等,这有利于吸引金融资源聚集重庆,有利于金融辐射西部,有利于重庆对外开放,对重庆推进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6月7日,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3月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专门要求各金融机构全面做好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的金融服务,将重庆明确纳入国家金融类战略规划。特别是,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将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文件,第13条明确“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增强重庆的金融集聚辐射能力。”在第33条又作了具体的部署。国务院3号文件确认“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为国家战略。
二、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及协作。
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市场逐渐完善、金融集聚和辐射效应逐渐增强、金融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过程。有三个问题在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过程中得到逐步解决。
1、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
定位就是从重庆实际出发,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依据SWOT分析,以宽广的视野,发挥重庆优势,明确建设金融中心的立足点。
区域定位:重庆先后提出“重庆金融中心”、“西南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直到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3号文件《意见》确认“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集聚和辐射范围是藏、青、陕、川、渝、云、贵、鄂的广大地区,这个定位极大提高了重庆加快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功能定位:建立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的金融网络。金融要素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支付结算体系和金融后台、中介服务体系等等。
服务定位:服务于西部大开发,服务于统筹城乡,服务于建设“五个重庆”、服务于重庆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重庆经济建设及长江上游地区提供创业孵化器、融资、资本经营和投资管理等金融支持。
产业定位:把金融业作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标定位:2007年4月召开的重庆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即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金融功能最完善、金融创新能力最活跃、金融品种最多、金融实力最强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最广泛、融资功能和辐射力较强的的金融中心。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模式: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市场机制等形成三方面的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政府主导模式。
2、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时间排定: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没有悬念的,关键是何时建成?成功就是达成目标,而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这涉及到重庆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有三种说法:已经建成;2015年建成;2020年建成。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不仅仅是口号,要有目标、规划、行动、措施,“政府引领、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形成建设金融中心的合力。在中国的历史上,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政府推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四大最基本的要素来看,重庆在长江上游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重庆经济发展目前尚未达到特定的水平,利用金融危机对西部金融市场发展冲击较小的某种有利契机,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经济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实行优惠政策,在较短时间内超前发展和形成的功能性金融中心是完全可能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货币和资本发挥着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助推和支持。21世纪的经济竞争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竞争,经济竞争的关键是金融竞争,金融竞争的核心是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这就是国内32座城市都已经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重要原因。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重庆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进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给重庆市及大西南乃至西部带来投资的繁荣、产业的扩张、交易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崛起,能够提高重庆市的地位和影响力,给重庆带来给多的发展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巨大利益。
3、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金融核心区的分工协作
按照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打造一个金融核心区,加快把江北嘴建设成“重庆的陆家嘴”,把解放碑“十字金街”建成“重庆的华尔街”。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金融核心区要进行科学长远的规划,涉及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渝北区的整体协同,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在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路径上,如何促进各类金融要素的集聚与辐射,重庆做了许多探索。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近期提出“三六三”计划,问题是这些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规划、布局?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央商务区布局,努力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可不久有银行分行撤离渝中半岛 ,在金融的现代发展模式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的活动聚集在哪个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帮手和介质,一旦金融活动聚集在一个地方,它就不太容易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国发〔2009〕3号文件对重庆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给予10条政策性宣示,具体要靠重庆政府部门执行、实施。以渝中区解放碑、江北区江北城为载体,在10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高起点规划、分阶段推进、高标准建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布局。如果连接南岸、渝中、江北三地的两江大桥(千厮门、东水门大桥)如期建成,金融核心区融成一体,江北嘴CBD金融机构相对集中,解放碑CBD金融区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完善,两江新区作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弹子石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内在功能、金融资源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大大提升。
三、重庆加快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的十项对策建议
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笔者提出十项建议:
1、加大“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纵观重庆近几年是以“城乡统筹”“内陆开放”作为施政主旋律,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把建设国际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作为建设重点甚至摆在各项工作首位,上海明确将“发展金融业”列在“十一五”各项发展工作的首位。建议重庆市地方立法制订《重庆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加大“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政策、法律支持力度。
2、强化“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决策、咨询、执行机构,建议重庆市政府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建议扩大重庆市金融办职能。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常设类似“陆家嘴金融论坛”的“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论坛”借智借力。建议财政拨付专项资金,成立重庆金融中心研究课题组,召集市内金融、法律、财经等各类专家,对金融中心的政策、规划进行专题研究。设立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3、创造重庆金融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重庆要大力推动促进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重庆要建立科学的金融人才竞争评优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避免优秀人才“反淘汰法”的潜规则。充分利用重庆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可向全国公开招聘四类金融人才,金融业经营人才,金融业风险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后台服务中心IT人才等重庆急需的金融高端人才。
4、创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目前还没有为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的专门银行,统筹城乡发展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特别是解决统筹城乡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以及高技术产业中无形资产融资、创意产业金融支持、农村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体创业和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等领域存在金融空白点,当前的金融体系很难支撑重庆统筹城乡的发展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建议创立“中国城乡统筹发展银行”可进行尝试。
5、倾力打造重庆核心金融区。笔者建议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资本半岛”,解放碑联动江北城,打造“金融半岛”应该是举世无双,无法替代。半岛金融文脉所蕴藏的潜能和张力使世人无法忽略中国西部古老而又年轻的金融中心重庆。
6、加快发展重庆资本市场,建立全国性场外交易(OTC)市场中心及电子票据交易中心,着力打造西部产业金融中心。全面的融资服务体现在这个中心,可以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可以以私募方式(间接融资)和公募方式(直接融资)为企业融资,构成一个协调发展配套的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推动资本市场的也要靠企业,产业金融中心能够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
7、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协作。推动开放合作,推动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为各地区提供良好金融服务,实现与辐射区城市的金融功能互补。重庆应尽快融入泛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合作,引进海外战略性投资者参与重庆资本市场建设,争取香港联交所在重庆设立西部办事处。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在该区域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8、完善重庆完善金融体系。设立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中心,倾力打造重庆“融资之城”,发展银行货币、证券、债券、保险、基金、创投、担保、信托、租赁、外汇、黄金、产权等市场。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创办更多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9、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宣传,培育市民的金融意识和城市的金融文化,优化金融生态,营造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议加大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宣传报道力度,以增强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辐射力、影响力。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宣传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10、争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试点权,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取得突破。
城乡统筹改革最关键、最难的也是涉及到全局性的突破是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被征地农民保险、农民工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四项重点业务。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形成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地区性中小银行良性竞争、持续发展的局面。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农业贷款贴息制度,构建支持“三农”的财税激励政策。
蔡律 中国西部(香港)投融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
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