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指出:“动力在改革,活力在机制,潜力在市场,关键在自己”。在国内外两大市场上,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中挖掘到很多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常胜不衰;为什么有的企业却是所获无几乃至两手空空呢?我想这与一个企业领导班子是否有能耐、有招法、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密切相关的。
某地投资几千万元,建一座现代化的肉牛屠宰加工厂,可投产不到一年就关门停产了。原因就一条:牛肉无销路。
某地搞一项“万亩葡萄园工程”,头两年种植户也确实挣点钱,可第三年就卖不动了,几角钱一斤都没人买。
某地山区前几年也搞了个“山楂工程”,当时也是轰轰烈烈,但也只卖了两年好价钱,第三年就烂到山上了。
如此种种,举不胜举。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领导只凭感觉上项目,搞工程,根本就不了解市场,不分析市场,不掌握市场,为了搞政绩,现得利,大搞一哄而起,其后果往往一哄而散,或一败涂地。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由此,我想起一个卖梳子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有家木梳厂有4个推销员,厂里要求他们把梳子卖到庙里去。第一个推销员去了以后,空手而回,说庙里的和尚都是光头,根本不需要梳子。第二个推销员去了以后,则以经常梳头有利于血液循环为由卖掉了几十把。第三位推销员以庙里香灰大,多备些梳子供香客梳头之用,香火会更加旺盛为由卖掉了几百把。第四位推销员则带回了大批梳子的订单。他的能耐是,说服方丈,把梳子作为纪念品送给香客,并把庙里最为香客们喜欢的一副对联刻在梳子的一面,另一面再刻上“吉善梳”三个字。
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其结果可想而知,未来的发展,会对故事中第一个空手而归的推销员予以淘汰,不仅仅是对无能的推销员而言,也包括那些面对市场而无所作为的企业经营者。而故事中第三、第四个推销员善于挖掘市场潜力和勇于开拓市场的精神,是值得企业经营者们认真学习和大力发扬的。
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把发展本地经济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招商引资上,有的不惜国有资产流失而大搞“无偿转让”或“低价出售”。他们就是不在企业改革上做文章,不在企业机制转变上下工夫,不在挖掘市场潜力上动脑筋。一句话,就是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分析市场、开辟市场、掌握市场。
让我们记住这个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让我们好好学习第四个推销员善于挖掘市场潜力和勇于开拓市场的精神吧。
关键在自己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