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君一日捶胸顿足,扬言道:“我又抽风了,莫惹我!”一边独自咬牙齿,一边两手作爪子状,扑向寻觅到的“猎物”。
更有一日,虽然有了空间的限制,但网络确实是个好东西,在MSN上听某人曰:“老J今天下班直拿自己的头撞电梯。”吓得旁边的同事以为他工作压力大到这般境界。“撞电梯”?我闻讯后,赶忙发了信息询问老J究竟何事?自己想死也不找个好地,还要拖累别人一起寻死。对方回信一句:撞着自己玩。惊呼!叹呼!用冯导《没完没了》中一句经典对白,来平复我此时的心情是最合适不过了:看见没有,这就是典型的狂躁症,不犯病的时候跟好人一样,这样的人放到社会上去是很危险的!
戏笑之言,权当一个热场。不过这种抽风时冲动、缺乏理智、无法自控、无法思考的状态,不管是对当事人还是周围其他人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灾难,都将使彼此的利益蒙受损失。小至影响个人情绪,大至发生冲突,甚或因为一时的判断失误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探究这种状态下的思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考?就是一种反复重复自己的逻辑,而不根据外界的变化做出任何的挑战,其典型行为和语言就是:“凭什么……”、“他为什么……”、“难道我就得……”、“他不就是………”类似这样的语言,所代表的思想就是没有任何前提的某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往往不会因为周围的变化而有任何的调整,反而人们会因为自己过于坚信这样的结论是绝对的永恒,而让自己重复那些结论,其实却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利益。于是乎,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彼此双方就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带有主观色彩的去解释结论,而不是首先去描述问题。
可是,既然如此,道理人人皆知,为什么人们还何必当初呢?原因就在于抽风者的大脑没有完成“分区”,因为没有分区,所以无法“自问”。当一个人只看到了一个信息,而忽略了其它信息,忽略了这个信息存在的其它条件,并由此而做出一个决定,而且是一个不能更改的决定,显然是一个很危险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继续蔓延,后果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顺溜的一路滑下去。
其实,对于抽风一词,有些人则会联想到一段段美好的回忆,想起了乡下农村,想起了快到过年时, “呱哒哒,呱哒哒”,烧火拉风箱的温暖甜蜜,看着呼哧呼哧的热苗,调皮的孩子就不停的问母亲:“馒头熟了吧?”母亲就转头一句:“好好拉你的风箱,看把你急的,跟猴子烧了屁股一样。”
抽风——风箱,我们都期待着美好的自己。